前幾天學習了精確數和準確數。在教學第二環節中,我出示了示例10的主題圖。并請兩位同學分別讀一讀主題圖中的兩句話:“有9985名運動員參加本屆運動會”“將近10000人”。
我提出問題:那么,參加運動會的準確人數是多少?為什么?
學生紛紛舉手:應該是9985人。我再追問:“將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
“9985正好是接近10000的數。”
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我繼續問:那你們看看,這兩個數哪個是準確數,哪個是近似數?學生很快分辨出來9985是精確數,10000是近似數。
學到這里,我提出在生活中,近似數的說法還有哪些關鍵詞:學生興致濃厚,說出“將近”“大約”“大概”“接近”“約”等關鍵詞。這時,我又讓學生一起做了個誰是精確數、誰是近似數的判斷。
練習完成后,我又找出生活中的近似數的問題:“黃老師今年39歲。我跟別人介紹自己時,可以說自己接近多少歲?”
學生們頓時討論起來,大多數學生齊說:“你可以說自己接近40歲”。有個學生說:“大約50歲”。緊接著,有個孩子大聲發言:“大約60歲”。
很快,有學生舉起小手:“老師,不對,39歲最接近的整十數是40。與50、60都離得比較遠。”
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小問題,學生們明白,一個數的近似數不光可以看成整十,還應該找最接近的整十數。
課后與同事交流起學生的發言和看法時反思,學生只是單純的模仿取近似數的方法,而忽略了近似數“近似”的意義。
《義務教程標準》: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可見,學生低層次的模仿是不易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的,更難以品味出數學思考的韻味和樂趣。
本節課在對近似數的教學上,通過實例直接告訴學生近似數的含義,讓學生知道近似數和精確數的區別,通過練習找近似數、找生活中運用近似數的例子,進一步加深對近似數的理解。給出學習的素材,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自己質疑,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在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小組學習合作,通過觀察,交流討論、比較探究得出理解近似數的取舍,建立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興趣盎然,教師以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師生共同分享學習的成功和喜悅。(作者:黃岡市東坡小學 黃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