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里的中國】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馮帆
歲末年初,北方的寒風便開始肆無忌憚地在耳邊呼嘯,似乎能掠去人們身上的每一分溫暖,時而漫天大雪,大地銀裝素裹。聆聽著雪落下的聲音,卻不由得讓人貪戀起課本中濟南響晴的冬日好風景。“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兒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濟南的冬天》,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寥寥數筆,老舍便讓中國學生從小明白了“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的道理,足不出戶便能感悟到山東的瑰麗。
泰山頌(中國畫·局部) 段鐵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西為華北平原,北接燕趙大地,南鄰魚米之鄉(xiāng),東部半島伸入黃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wèi)京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從平均海拔不到10米的黃河三角洲,到山東之巔泰山,高低起伏的地貌特征讓山東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稟賦得天獨厚。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fā)源地,山東誕生了孔子、孟子、王羲之、李清照、辛棄疾等一大批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書法家和文學家,孕育了山東人忠誠守信、勤勞勇敢、務實苦干、開放創(chuàng)新的精神。為何山東多彩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人文精神能被人稱道、口耳相傳呢?翻開中小學的語文課本,或許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煙臺海防炮臺(油畫) 李小可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千百年來,齊魯大地的山川河海向來都備受古今文人墨客的喜愛和贊美。在課本里,泰山雄奇俊秀,“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詩圣杜甫在漫游“五岳之首”泰山時,驚嘆于泰山雄偉磅礴、神奇秀美的氣象,也抒發(fā)了自己不怕困難、勇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多年來不曾換掉,因為我需要它。”(《挑山工》,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在馮驥才筆下,雄偉的泰山更是代表了一種珍貴的精神力量,泰山上挑山工們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努力的堅韌精神成為激勵他不斷前行的動力。
武松打虎(中國畫·局部) 劉繼卣
相比起山的巍峨,在課本里,山東的水便顯得靈動許多。“說到濟南,自然會想到濟南的七十二泉……濟南的泉水天下聞名,所以人們稱濟南為‘泉城’。”(《泉城》,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的趵突泉,“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冒,冒,冒,好像永遠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這樣的力量!”(《趵突泉》,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老舍筆下的趵突泉處處充滿生機,泉水清淺鮮潔,大泉日夜翻滾,小泉姿態(tài)優(yōu)美,景致十分動人。
望岳(書法) 劉興讓
煙臺的海則是另有一番滋味了,“夏天,來自南太平洋的風使許多南面臨海的城市感到濕漉漉的,而這股帶著潮氣的風經過膠東半島崇山峻嶺的阻攔、過濾,到達北面臨海的煙臺時,只剩下涼爽和愜意。因此,夏日煙臺的海常常水平如鏡,宛如一個恬靜、溫柔的少女。”(《煙臺的海》,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作者用生動細膩的筆觸,將海水比喻成孩子、少女、獅子等,描繪了煙臺海水春日的輕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實、冬日的凝重,成為人們心神向往之地。然而,對于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來說,濟南和煙臺還是有不小的差別:“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jié),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大自然的語言》,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
鵲華秋色圖(中國畫·局部) 趙孟頫
所謂地靈人杰,在課本里,山東的秀麗山川讓文人墨客們流連忘返,山東誕生的杰出人物所氤氳的人文精神,更是綿延千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管夷吾舉于士……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000多年前,孟子便以六位古代圣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告訴世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哲學道理。其中,在濟南歷山耕田最終成為堯的繼承人的大舜,和從監(jiān)牢中釋放出來成為齊國宰相的管仲,他們困境中奮發(fā)的精神,都在齊魯文化中熠熠生輝。
春日(課本內頁) 資料圖片
在課本里,孔子年輕時,不遠千里去洛陽拜師時說“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孔子拜師》,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時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曹植被貶海邊,看到“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梁甫行》,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時慷慨激憤的感嘆;武松在吃了十八碗酒后,在景陽岡遇到猛虎“用左手緊緊地揪住大蟲的頂花皮,空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景陽岡》,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時豪氣沖天的精神;抑或是吳伯簫在描述家鄉(xiāng)的燈籠“最壯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燈籠》,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時家國情懷的赤誠,都令人感動、讓人敬佩。
這些課本里山東的前賢們,不管“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傳遞出了忠誠守信、勤勞勇敢、務實苦干、開放創(chuàng)新的精神,永遠留在后人心中。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正如朱熹詩中所言,千百年來山東以其“無邊光景”在我們的文化記憶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而如今的山東,正乘著新時代的春風,書寫著萬紫千紅的新篇章。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0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