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②?!?/p>
樊遲御③,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④;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原文通釋]
孟懿子問“怎樣算孝”。孔子說:“不要違背?!?/p>
樊遲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詢問怎樣算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說:“說的是什么意思?。俊笨鬃诱f:“活著的時候,按禮節事奉他們;去世了,按禮節安葬他們,按禮節祭祀他們?!?
[注釋]
①孟懿子: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魯國大夫。與叔孫氏、季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父孟釐子臨終前(魯昭公二十四年,時年孔子三十四歲,孟懿子十三歲左右)要他向孔子學禮。
②無違:不要違背?!斑`”后省略了賓語“之”。這里省略的“之”應該指父母的意愿。
③樊遲御:樊遲駕車。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六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御,趕車,駕車。
④事之以禮:按節禮事奉他們。以,介詞,用,按,按照。
[解讀與點評]
仔細研究“孟懿子‘問孝’”章,至少可以捕捉如下兩條信息:孟懿子的確在孔子門下學習過,且與樊遲還有同學關系,否則孔子不能向樊遲談“孟懿子‘問孝’”之事;第二,孔子稱“孟懿子”為“孟孫”是用其姓氏加尊稱,未稱其名,不像呼喚其他弟子“求,爾何如”“赤,爾何如”,大概不便稱其名和其字;另外孔子與樊遲談孟懿子時,孟懿子還活著,他應該叫仲孫何忌,不該用謚號。這段記錄是孔子弟子及后學整理的,整理時,孔子等人已經做古。孟懿子雖是孔子的弟子,但在孔子弟子中卻沒有列入,大概屬于“記名”弟子吧,是因為他的身份不同吧。
“無違”是孔子提倡的孝道的重要內容,甚至父沒三年還要“無改于父之道”。古人稱違背活著的父母意志為“忤逆”——這可是大逆不道的罪名??鬃訌娬{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盁o違”也就是不違背禮節。這種不違背又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要虔誠恭敬盡到禮數,不能敷衍搪塞; 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禮教,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有越。孟懿子是仲孫氏家族的人,是魯國最有勢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他的家族有時候不僅用魯公(諸侯)的禮儀,甚至還用天子禮儀,這就叫僭(jiàn)越??鬃訉@些不滿,又不好直說,所以孟懿子來問孝時就含糊地用“無違”這兩個字來提醒他,這也見出圣人微言大義的說話藝術。 另外孟懿子問孝時其父已故,孔子的“無違”當有提示無改其父守住了君卿之道的含義。
關于樊遲,茲介紹如下:樊遲,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魯國人。從小貧窮,讀書刻苦。他多次向孔子問“仁”問“智”問“崇德、修慝、辨惑”等;還曾向孔子問“學稼”和“學為圃”,受到孔子的斥責。樊遲理解能力可能稍差,但對不理解的問題善于向同學請教。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師伐魯,冉求率“左師”御敵,以樊遲為副手。魯軍不敢過溝迎戰,樊遲建議冉求申明號令并帶頭沖鋒,冉求照著做了,魯軍大獲全勝。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為“樊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益都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以“益都侯”從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