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民為貴
14.14[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①。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②。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③。”
14.14[通釋]
孟子說:“民眾是最重要的,土地神谷神比民眾次要,國君與他們相比最不重要。所以得到了民眾的認同就成了天子,得到了天子認同成了諸侯,得到了諸侯認同成了大夫。諸侯危害了國家就改立諸侯;供祭祀用的牲畜已經長成,供祭祀的谷物已經整治潔凈,也按時祭祀,這樣還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地神谷神?!?/p>
14.14[注釋]
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眾最重要的,土地神谷神比民眾次要,國君與他們相比最輕。社稷,土地神和谷神。次之,比民眾次要。之,代詞,指代民眾。
②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所以得到了民眾的認同就成了天子,得到了天子認同成了諸侯,得到了諸侯認同成了大夫。得乎,得到了,得到了……的認同。丘民,眾民,民眾。丘,眾人聚居的地方。
③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諸侯危害了國家就改立諸侯;供祭祀用的牲畜已經長成,供祭祀的谷物已經整治潔凈,也按時祭祀,這樣還出現干旱洪澇災害,那就改立土地神谷神。危,危害,使……受到危害。變置,改立。犧牲,為祭祀飼養的純色全體牲畜。既,已經。潔,作動詞,清洗干凈。粢盛,音zī chéng,為祭祀準備的將要盛在祭器內的谷物。旱干水溢,作動詞,發生旱災水災。旱干,干旱。水溢,漲水,發大水,即洪澇之災。
14.14[解讀與點評]
孟子是首位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觀點的人。雖然《尚書》也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說,春秋時師曠也以此觀點告誡過晉君,但將“社稷次之,君為輕”直接說出來,能提出“民貴君輕”這樣的觀點,在認識上是極大的進步。當然,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孟子不可能跳出神靈崇拜,只能將“旱干水溢”之類自然災害歸咎于土地神五谷神。
孟子意識到,一方面,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民眾是不可更換,所以民眾最為重要;另一方面,“民”是一個集合概念,實際是“丘民”,它作為一個集合的整體才是“貴”的,所以“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從“得乎丘民而為天子”看,這里的“君”已經不單單指諸侯國君了,天子這個最大的君也包括在內。
在“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這一系列具有傳遞關系的邏輯鏈中,“丘民”才是本。請注意,“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在天子的權力能達于諸侯的情況下才成立,而孟子之時,周天子早已名存實亡。
“變置諸侯”是怎樣一種情況?此諸侯君挪挪位,換個同姓同宗族的人上來。
“變置社稷”是怎樣一種情況?“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社是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間的神,稷是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的神,土地谷物二者是國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社稷”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也是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對象,于是“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吧琊ⅰ痹诒菊逻€是一個不十分明確的概念,說它指的是土神谷神也可,說它指的是國家也可。大概因不便直說,孟子有意用“變置社稷”說事?!吧琊ⅰ痹趺醋冎??那土神谷神都有明確所指,是先人確定的,難道能改土神谷神?顯然要變置的是國家政權乃至天子。變置國家政權變置天子,就是改姓換人,也就是改朝換代。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可直釋為“供祭祀用的牲畜已經長成,供祭祀的谷物已經整治潔凈”,表示祭祀用的牲和谷物已經準備妥當;也可直釋為“祭祀用的牲畜已經通過了牲祭過程,祭祀的潔凈谷物已經盛放在器皿中擺放在臺面上”,表示用牲和谷物合規格的祭祀已經進行了。按后文“祭祀以時”來看,我選擇了第一種解釋:“供祭祀用的牲畜已經長成,供祭祀的谷物已經整治潔凈。”
本章產生成語“民為貴”“民貴君輕”“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旱干水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