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唐代大詩人李益的真實生平
李益夫婦墓志面世引關注
武威文廟里,有一通反映涼州科考文化的碑刻,自唐至清,幾十位涼州籍進士的名字赫然在上。鐫刻在最上面的,便是唐代涼州籍大詩人李益。
一千多年以來,李益是史不絕書的中唐邊塞詩歌的巔峰人物。一方面,他是縱馬清塞、仗劍慷歌的“詩俠”;另一方面,他又是深陷唐代傳奇女性霍小玉緋聞案的“負心薄情李十郎”,歷代為人指責,甚至被湯顯祖編進戲劇《紫釵記》,出現在熱鬧的明清戲臺上。
他的那些詩,成了映照中唐社會的燭臺。他歸隱到了歷史之中,身世為歷代名人學者津津樂道。近一百年來,聞一多等幾十位學者、專家,為他謎一般的身世作傳,版本千姿百態,形象搖曳不定。
近來,隨著李益墓志內容的流露傳播,李益的真實人生經歷,令學術界大吃一驚,千百年印在人們腦海中李益的印象與歷史事實不符。那么,李益真實的人生“名片”到底是什么模樣?
“身份證”:大唐皇族,涼州人李暠十二代孫
2008年夏天,河南洛陽孟津縣一戶農家收藏的兩塊石刻,無意之中被人發現竟是唐代大詩人李益夫妻的墓志。河南學者王勝明聞訊趕往,進行辨識。一方墓志略呈一米見方的正方形,有41行文字,1763字,記述李益生平事跡;另一方墓志50厘米見方,李益自己撰文記述妻子盧嫻的簡單生平事跡。兩塊碑刻所記,見于唐宋以來已知李益研究的文獻,是完全出乎文史學界意料之外的李益新鮮史料。該墓志內容近年流傳社會后,引起轟動。
一個讓歷史學界難以接受的事實悄然出現:包括聞一多在內的數十位學者、教授、專家有關李益研究的結論,與碑文記述的歷史真實大相徑庭。
碑文所載墓志作者崔郾,其官職、封爵等與《崔公行狀》和《舊唐書》“崔郾傳”等所述在時間和名稱上吻合;書寫碑文人李行方,涼州姑臧人,晚唐名士,宣歙觀察使王質事跡中見其行蹤;墓志蓋頂寫篆文“姑臧李公”等文字者,是襄陽書法家習緩;墓志內容所述李益事跡符合中唐歷史環境。兩塊碑刻內容真實不虛。
從唐代名家令狐楚、柳宗元考訂李益生平起,已有《御覽詩》、《先友記》、《郡齋讀書志》卷4、《文獻通考》“經籍考”、 《唐詩紀事》卷30、《唐才子傳》卷3、《唐詩品匯》“詩人爵里詳節”、《唐音癸簽》“評匯”之三、《詩宿》“爵里”卷下、 《全唐詩》“李益傳”、《全唐文》“李奕傳”、《三唐詩品》卷2等眾多古籍記載李益詩歌創作活動,內容大同小異。近代以來,聞一多《唐詩大系》“李益”、譚優學《李益行年考》、范之麟《李益詩注》、呂慶端《李益事跡考述》、卞孝萱《李益及其邊塞詩》等都是流傳不綴的李益研究學術著作。近40年來,多家大專院校,將李益詩歌研究列為長期性的科研課題。同時,唐代蔣防創作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中,李益作為“實名”男主人公,飽受唐宋社會指責;至明代,戲劇大家湯顯祖又將李益與霍小玉的傳奇故事搬上戲臺,“薄情李十郎”形象幾乎家喻戶曉。隨著近代以來霍小玉的研究,李益的人格形象出現各種各樣的版本。千百年來,姑臧李益的“詩”和“人”分別以褒與貶的面目,為人們津津樂道。
李益墓志篆額局部
李益墓志的出現,讓學術紛爭與文學形象演繹之聲戛然而止。
首先,李益的家世世系得以廓清。
宋代歐陽修曾為唐肅宗宰相李揆、唐憲宗宰相李逢吉兩位中唐涼州籍名人作“宰相世系表”,順便列出了李益的家世沿襲表。表格顯示,李益五世祖為秦府學士李玄道,四世祖為太子舍人李正基,曾祖為給事中李亶。李亶生兩子,即秘書監李成裕和淮南道采訪使李成式,李成裕為李益祖父。李成裕生肅宗朝宰相李揆、司封員外郎李皆、虞部郎中李咸績以及李虬、李毖之、 李均之等,李虬為李益父親。李益生四子:李當、李敞、李崇、李奕。 李當生二子:長子李藻,次子李拯。因此,自宋代以后,李益的家世按此傳承在古籍和今人的論著中以訛傳訛。但李益為什么是涼州人?他與涼州李氏有何聯系?他在姑臧大房中屬于哪個輩分?這個問題,一直是個難解之秘。
李益墓志的面世,解開了這個謎題。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李益為“涼武昭王十二代孫”,直指李暠與李益的輩分傳襲;二是準確指出李益的三代宗親姓名,這訂正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的誤訛。其父親是李存,其祖父是李成績。這樣,李益與李暠之間的輩次順序清晰可見。
李弇(涼州)——(涼州)——李昶(涼州)——李暠(涼州)——李翻——李寶——李承——李韶——李嶼——李尚德——李玄道—李正基——李亶——李成績——李存——李益
李弇(涼州)——李昶(涼州)——李暠(涼州)——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李虎——李昞——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顯——李旦——李隆基
李昶于公元334年出生在涼州城中,公元348年,當了世子張重華的老師。不料十八歲時,李昶暴病而死。李昶死前,妻子身懷六甲,于351年在涼州城中生下遺腹子李暠。李昶妻子改嫁龍驤將軍、武興太守宋僚。宋僚在公元361年被張邕殺,又有遺腹子,生出來叫宋繇,就是北涼有名的大學者。公元376年前涼滅亡,前秦大遷涼州戶族,李暠隨宋氏家族逃亡敦煌。這樣,李暠一族在前涼時期共在涼州生活56年,生活了三輩人。到了公元400年,李暠建立西涼國。李暠后代李承后來被定為姑臧大房,因此,李益雖然出生在河南縈陽,但其祖籍一直被古籍稱為姑臧。按輩分,他與唐玄宗為同輩的堂兄弟,但在唐玄宗當皇帝的天寶五年(746)才出生。肅宗、代宗、德宗、憲宗等8帝,均為李益的遠房皇族,因此,李益墓志中,有榮封“安城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的特殊待遇。崔郾將他寫為“狄道”,其實這是古人墓志歷追根祖的傳統,與其籍貫在姑臧并不矛盾。
李仲翔——(三世孫)李廣——李當戶——李敢——李禹——李承公——李先——李長宗——李況——李本——李次公——李軌——李隆——李雍——李柔——李弇
《北史》卷100載:“(李)仲翔討叛羌于素昌,一名狄道。仲翔臨陣殞命,葬狄道川,因家焉。”這就是李唐出自狄道的史證。
“婚姻證”:與霍小玉并無瓜葛,原配盧嫻是孝女
關于李益的出生年和卒年,目前仍沿用聞一多的考證結果。上世紀40年代,聞一多在《唐詩大系》中認為,李益在《從軍詩序》中自敘:“君虞長始八歲,燕戎亂華。”故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亂時,李益年方八歲,以此推算,當生于天寶七年(748)。他的推論為學術界公認。事實是,李益墓志中顯示,“以大和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全歸于東都宣教里之私宅,享壽八十四。”以此溯推,李益出生在天寶五年(746),聞一多推錯了兩年。逝世之年,聞一多《唐詩大系》又定為大和元年(827),事實是大和三年(829)。
唐代涼州城
李益妻子盧嫻的墓志,系李益親手所撰。墓志顯示,盧氏名嫻,字文嫄,常州江陰主簿盧集長女。盧淵生于大歷二年(767),貞元十九年(803)七月一日卒于澤州(今山西晉城)旅館,時年三十七歲。《霍小玉傳》說:“年二十,以進士擢第。其明年,拔萃,俟試于天官。”又“其后年春,生以書判拔萃登科,授鄭縣主簿。至四月,將之官,便拜慶于東洛。”《唐才子傳》:“大歷四年(769)齊映榜進士,調鄭縣尉。”《全唐詩》卷282《李益傳》:“大歷四年,登進士第,授鄭縣尉。”按此三文的說法,李益與盧氏結婚時間在任鄭縣主簿兩年后,即大歷八年,當時李益二十四歲。但盧氏墓志上記載:“自結補暨貞元十九年七月一日長逝,殆十年矣!”也就是說李益與盧嫻結婚應在貞元九年(794),當時盧嫻 二十八歲,李益四十八歲。
如果按霍小玉所稱李益拋棄她后,在李益二十四歲時跑到洛陽攀上盧氏家的千金,那么,李益娶到的新婚妻子只有四歲。何況,盧氏在大歷八年在江陰的家中玩耍,并不在洛陽。于情于理,都講不通,可見《霍小玉傳》的虛假性。
盧嫻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呢?把碑文換成白話,是說盧小姐的爺爺系北京人,先人當過宰相的好些個,乃是高門。她的爹爹在江南當官,可憐死的太早了,死的那年盧嫻才十五歲。家中無兄弟,母親和舅舅無人養活,因此發誓不嫁,守爹的墳過一生,還要養活舅舅一家。李益本是她爹外甥子,一心要建功塞上,當了大帥府的文官,長年不回家。二十七歲那年,李益的母親做主,要李益娶表妹盧嫻。結婚十年,生下了五個兒子,個個都有出息。可見,盧嫻是個孝女。 (1)
本報全媒體記者李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