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xiàn)不一樣的歷史。
提起劉禪,大家都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一語。劉禪擁有諸葛武侯、姜維、蔣琬等人的忠心輔佐卻沒能建功立業(yè),最后還因?qū)櫺呕鹿賹状似床鴣淼慕焦笆窒嘧尅A鶄€兒子都在亡國后英勇戰(zhàn)死,而他本人卻還能在勝利者的陰云下度過了8年的安逸生活,沒有一絲復(fù)國之志。對劉備而言,雄才大略的他為何偏要選擇這樣的無能懦弱的繼承者,難道他沒有別的兒子了嗎?至于諸葛亮,又為什么會這樣鞠躬盡瘁地輔佐這位昏庸皇帝呢?
▲劉備劇照
劉備其實是有四個兒子的,分別為劉封、劉禪、劉永和劉理,不過劉禪卻是最合適的繼承人。對于劉備來說,之所以要立劉禪為太子,主要還是出于“嫡長子繼承制”的考慮。通過這一方式可維護皇權(quán)穩(wěn)定,以免出現(xiàn)兄弟鬩墻的悲劇。這就要求繼承人既是嫡出的,又是長子,唯獨劉禪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雖然劉備名義上的長子是劉封,但他本是羅侯寇氏之子、長沙郡劉姓人家的外甥,實際上只是劉備的義子。
▲魏明帝曹叡劇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攻進益州的時候,劉封正值壯年且作戰(zhàn)勇猛,在義父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不少功績,怎奈他連劉備的庶子都算不上,名不正言不順的他自然不能與劉禪相提并論,更不可能有繼承大統(tǒng)的機會。雖然三國時期也有過立養(yǎng)子為繼承人的例子,比如魏帝曹叡就將養(yǎng)子曹芳培養(yǎng)成繼承人,但這實屬無奈之舉——曹叡三個親生兒子都陸續(xù)夭折,只能找自己信任的養(yǎng)子承繼大統(tǒng)。
▲漢昭烈帝惠陵
劉備剛剛建立蜀漢政權(quán)時就立了太子,此時劉禪不過14歲,他的兩個弟弟年齡太小,壓根沒有競爭力可言,所以理論上只要劉禪沒有什么太大過錯,皇位自然就會是他的。由于東漢末年的幾位皇帝都是因為年幼登基才淪為奸臣傀儡,皇權(quán)名存實亡,所以為防止再度出現(xiàn)大臣把持朝政的不良政治局面,三國時期的統(tǒng)治者們都不約而同地采取措施。比如孫策臨終前選擇將江山社稷交給孫權(quán),而不是年幼的兒子。
▲劉禪劇照
正是基于此種原因,為了蜀漢的未來著想,劉備也斷然不會舍棄長子而選擇自己的幼子。況且當時蜀漢面臨著危急存亡的險惡形勢,將皇位傳給幼子顯然會加劇導(dǎo)致蜀漢的不穩(wěn)定。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去世,17歲的劉禪即位,是為蜀漢后主。
▲諸葛亮劇照
客觀地說,劉禪其實并不像后人所想的那么一無是處。由于其坎坷經(jīng)歷,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奔波輾轉(zhuǎn),對跟隨父親的大臣們非常依賴信任,登基后冊立的兩位皇后都是張飛之女,還尊諸葛亮為相父。可以說,劉禪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心胸寬廣、用人不疑,這樣的君主即使能力平平,對臣子們而言也是天大的福分,畢竟做出再多成績也永遠不會被猜忌,諸葛亮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才敢拼命輔佐他。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