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國企算體制內嗎?要明確這個問題,先來看看我們國家關于體制內的名詞解釋。
所謂體制內就是指:在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的組織制度中起主導作用的一部分。泛指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編制內員工等群體。
所以首先國家性質的企業,自然是體制內的事物,對應那些私人企業。當然過去還有國營、民營和集體的說法。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集體,以前很多大集體都解體了,算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產物。不過體制內還一直在,雖然不斷精簡,尤其是國企和事業單位的改革,但是我覺得體制內的香,一直讓很多人都想能湊近去聞一聞。
但是,體制內雖然保障更好,卻不是人人都能拿到這張通行證的,你可能在體制內里面做事工作,但是你其實并不是體制內的人。也就是勞務派遣的屬性。跟里面那些拿到王牌的人是不在一個層面的。
且不說公務員,就來說一下事業單位和國企你很難進入,或者說進入容易,但是拿到編制很難。
從目前的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7億多就業人員中,在體制內就業的不到1億人,包括還在運轉中的國有企業約4000萬人,政府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共約4000萬人;剩下6億多人都是在企業等市場主體中就業。
大家想擠進去你說難不難,能在里面是臨時聘用都不容易,拿不到編制是編外人員更難。但是依然阻擋不了很多年輕人畢業就想進入體制內的。當然也給了他們機會考取。
這些人未必是父母的期望,說實話,人家自己都自己的算盤,好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自主權,都是被父母包辦或者不斷的建議,其實壓根不是這么回事,你以為中國的父母都有那么大的本事,說讓自己的娃兒當公務員進國企就進去了,人家有一幫人自己交流當中,就已經學會權衡利弊了。
那些酸味十足的人說體制內不行的,是因為進不去,你看要是給他名額肯定不會放過,絕不會拒絕。這是很現實的事情,雖然很悲哀,但是有什么辦法,你不能進入有保障的組織,才在外面打拼,當小菜而已。
當然也有人跟你說體制內沒有想的那么好,各種工作壓力,尤其是基層,這些話最好不要跟體制外的人說,人家還在為自己沒有著落而焦慮,你說你體制內過得不好,你這不是讓人家心里面更生出一些抱怨嗎?
其實啥都不用說,你就去比較一下,普通的打工者,跟在事業單位、國企、公務員這些基層但是有編制的人,綜合維度看看他們的福利待遇,各種保障還有穩定以及持續性,你看到底是他們好還是那些靈活就業的好,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體制內的不變革肯定不行,至于怎么變,我們哪里知道。所以國企當然是體制內,而且還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