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APP/游戲,「狂丸科學」可能是你見過最好玩的 今日頭條號
偽金不是金
黃鐵礦雖然被稱為「偽金」,但是它的成分中并沒有黃金。之所以被人們誤認為是黃金,是因為它的顏色為淡金褐色。分辨偽金的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將它在不帶釉的白瓷板上刮蹭,黃金劃出的痕跡是金色的,而偽金則是綠黑色。
至于振金?請問黑豹。
純堿不是堿
純堿,俗名蘇打,學名為碳酸鈉,是玻璃生產中的重要原料之一。不過,它其實是一種PH值為12,呈堿性的鹽。
干冰不是冰
常被影視行業用于生成煙霧的干冰也不是冰,而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在正常的氣壓下,二氧化碳的凝固點是-78.5℃。干冰在常溫下增穩時,是直接由固態升華為氣態,沒有了液態的過程,也自然不會產生液體,所以被稱之為「干冰」。
水銀不是銀
水銀在中世紀煉金術中,與硫磺、鹽共稱煉金術神圣三元素。它的學名為汞,在常溫下為液態,并且顏色呈銀色,所以被人們稱之為水銀。雖然它的化學性質十分的穩定,不溶于酸也不溶于堿,不過在常溫下就會蒸發出有毒氣體。
雙氧水不是水
雙氧水是過氧化氫的水溶液,可以說雙氧水已經不是水了。過氧化氫的化學分子式為H2O2,是除了水之外的另一種氫的氧化物。
雙氧水擦拭手指后留下的痕跡
鉛筆芯不是鉛
生活中常用的鉛筆,它的芯并不是鉛做的,而是石墨。1564年,英格蘭島受到了颶風的襲擊,有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人們就在大樹下發現了一種黑色的物質——石墨。由于石墨在形態上十分接近方形鉛,而且當時的化學才剛剛開始發展,所以石墨被誤認為是鉛。
鯨魚不是魚
鯨雖然長得像魚,但它在5200萬-8300萬年前,是一種經歷了陸生→水生過程的哺乳動物,所以鯨魚自然也不是魚了。
熊貓不是貓
1939年,重慶的一家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的標牌采用了國際通用的從左往右書寫格式。但是由于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大家也就稱「貓熊」為「熊貓」。時間一長,人們也就約定俗成的將國寶稱為「大熊貓」了。
別看滾滾的名字里帶著一個貓、而且長得萌,就小看了它。大熊貓的犬齒咬合力為1298.9牛,在食肉目動物里排名第5,僅次于北極熊、老虎、棕熊、獅子。所以在野外看到大熊貓,還是趕緊繞路走吧。
蟹棒沒蟹肉
在很多餐館里我們都能夠品嘗到蟹棒,不過你知道嗎,蟹肉棒里并沒有蟹肉。1973年,日本的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名為蟹肉棒的食品,它由魚糜、淀粉、糖、蛋清、香料與色素組成,雖然不如真正的蟹肉更有營養價值,不過,好吃就行。
蟹黃豆腐沒蟹黃
蟹黃豆腐原本是由蟹黃、豆腐制成,但因為蟹黃的成本高、制作工藝復雜,所以現在多用咸蛋黃來替代,不過這道菜依然咸香可口、別具風味。
土筍凍沒筍
閩南著名的小吃——土筍凍,并不是由常見的筍制作的。制作土筍凍的原材料是可口革囊星蟲,《閩小記》中曾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于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不過,雖然是蟲子,味道還不錯。
癩葡萄不是葡萄
癩葡萄又稱金鈴子,江南一帶比較常見,在臺州、溫州一帶也被稱為「紅娘」。它有著長滿了疙瘩的表皮,容易讓人聯想到癩蛤蟆;再加上它的果實成熟后呈紅色,味道也很甜美,所以才被稱作「癩葡萄」。
櫻花不結櫻桃
櫻桃和櫻花雖然都屬于薔薇科李屬中的櫻一類,但我們將作為觀賞花的種類叫櫻花,而作為吃果的種類叫做櫻桃。所以說用來觀賞的櫻類,其果實大多都不能吃;而用來吃果的櫻類,其花朵沒有那么美麗。
人參果不像人
可能有很多人以為,人參果只存在于《西游記》中。其實現實中也有,不過外形就不像嬰兒了,只是長得有些類似人的心臟,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而已。吃了雖然不能延年益壽,但是也能夠為人體補充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
被上面14個常見名字騙過的人,請舉手——等等,還有最后1個呢?
單身狗,不是狗啊。
↓猛戳左下角「了解更多」,更多精彩就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