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區終年高溫,很多地區一年四季降雨量充足,眾多河流的不斷沖擊讓東南亞地區擁有了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平坦開闊的地理環境,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東南亞地區人口密度大,可以給種植工作提供極大幫助,非常適合水稻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和生長。
水稻
氣候、地形優勢
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氣候屬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旱季和雨季,當地的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一般會選擇在雨季播種熱帶經濟作,這些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可以補充到足夠的雨水資源和光照,等到旱季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收獲。
有的地區一年四季都處于熱帶雨林氣候,一年四季溫度都是一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不分旱季和雨季的區別,可以在土地肥力允許的情況下一直進行種植,根據熱帶經濟作物的不同生長周期來進行有規劃的輪番種植可以保證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收獲。
同時因為東南亞的氣候始終屬于舒適狀態,當地政府投入了大批量的資金開發各種網紅景點,這些旅游景點幫助東南亞打開了旅游業的大門,讓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當地進行消費。
水稻
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東南亞的經濟增長,讓東南亞政府可以撥出更多的資金來進行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
東南亞地區分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中南半島北部的地形走勢大多是南北縱走,山川河流呈有規律狀的相間排列,北部地勢要遠高于南部,當地的水利資源極其豐富。
水利資源向下流動,形成了沖積平原,這些平原的地勢寬闊平整,非常適合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這些地區也是東南亞政府推行政策下發資金大力扶持的農業種植區域。
水稻
人口優勢,農業發展前景好
因為東南亞地區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人類選擇居住地的首要原因就是是否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東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適合農作物種植,少有嚴寒,而且降水量一年四季都處于充沛的狀態,很多百姓為了能夠更好的生活,紛紛來到東南亞定居。
除了自然環境以外,當地的地形平坦、交通發達,“要看一個地方是否富裕,就看這里的路修的如何”是很多老人家在一些地區生活了幾十年總結出來的道理。
道路的平整發達,可以為當地百姓日常出行、貨物的進出口,以及在當地建設工廠提供極大的幫助,而平整的地勢非常適合道路修建。
水稻
在當地旅游業和農業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便捷的交通也吸引了一大批百姓前來,這些百姓的到來給當地帶來了極大的生產力,為當地的農作物產業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同時東南亞地區具有非常悠久的人類文明歷史,當地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很多人選擇在東南亞定居的原因就是因為歷史背景豐富,適合安居。
隨著東南亞地區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當地的百姓對于糧食的需求度也越來越高,糧食需求的加大也推動了當地農業發展。
生活在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百姓都是靠著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生活,平均每戶百姓能夠拿到的耕地數量不多,有大批量的荒地無人進行開墾,大家不會一味的追求高消費和高收入,對于現有生活狀況較為滿足。
水稻
而且在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大部分百姓一直處于親力親為的耕種狀態,從選種,播種,施肥到收割,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人工來完成。
人力耕種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的質量卻沒有辦法做到大批量進行生產,無法滿足東南亞百姓對于糧食的需求。
而且這種小規模的生產方式也代表了東南亞的農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只需要引用科學的種植技術和機械收割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百姓加入到農業種植中。
水稻
現代化種植和政府政策扶持
東南亞是非常適合種植熱帶經濟作物的國家,在擁有了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形因素,也解決了人力資源問題的情況下,東南亞目前最缺少的就是在農業種植的過程中加入科學技術。
在種植熱帶經濟作物之前,可以先讓專業的農戶進行選種,學好了當季播種的種子之后用機器來進行播種,幫助農戶節省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發展副業。
熱帶經濟作物成長過程中的除草和殺蟲依舊可以通過機械輔助完成,推動當地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做到更精細,全面的幫助熱帶經濟作物成長。
用東南亞最常見的熱帶經濟作物水稻來舉例子,水稻在成熟的時候,需要農戶親自上陣進行收割,打捆,晾曬,運輸,加工。
水稻
每名農戶每天差不多能夠收割七分地的水稻,換成機械收割以后,收割水稻的頻率提高到了每天35畝,極大程度上節省了收割的時間。
同時給稻谷脫粒,晾曬,包裝也都可以通過機械化來完成,最長可以提早50天的上市時間,幫助農戶將小農經濟生產轉變成大規模生產,提高當地百姓的經濟收入。
選取機械收割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減少傳統收割方式中的糧食損耗,當地的百姓在農作物成熟的時候會進行人工收割和晾曬,在收割和裝袋的過程中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糧食損耗。
所有的損耗加在一起是一個天文數字,換成機械收割以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損耗的發生,收割機在將水稻割好的同時會將其打捆,農民只需要將成捆的水稻裝好就可以。
水稻
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變革是農業創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農業智能化和機械化是全世界農業種植的大型趨勢。
東南亞政府為了滿足百姓對于糧食的需求和帶動當地農業發展開始帶頭推動當地科學種植、現代化收割,同時還撥款幫助農民完成種植工作。
例如:2015年緬甸耶津農業大學的兩個校友就開發了一款有關于農業知識問答類的軟件,現在手機、電腦已經逐步普及,很多農民也可以通過上網的方式在軟件上進行提問,將自己在種植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描述出來,網絡的那一端會有專家幫助他們進行解答。
越來越多的農民采取科學種植的方式來進行種植產品規模的擴大化,同時還有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投入到農業科技領域工作。
水稻
東南亞的政府會提供給這部分大學生自主創業基金,鼓勵更多的學生投身于農業科技領域中,因為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帶動當地農業發展。
還有一些在校期間成績優異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他們在實驗室中做的每一項研究都有政府提供足夠多的經費和農業領域最尖端的教師和器械,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研究出熱帶經濟作物的科學種植方法。
東南亞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福利政策,精準有效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足夠多的人才和資金,還應用了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等各種技術幫助農民種植。
在東南亞政府政策的保駕護航下,東南亞地區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領域發展前景將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肥料價格暴漲,東南亞大米面臨減產風險》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