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
- 1、地震
地震的形成,有多種誘導因素。地震可以分為五類:
①構造地震:地殼運動時,各個板塊之間相互擠壓,使得巖層受力變形,在地殼薄弱的部位發生斷裂錯動;
②火山地震:火山爆發噴出地面時,引起的震動;
③塌陷地震:溶洞陷落或礦井頂部塌陷引起的地表震動;
④誘發地震:由于水庫蓄水等引起的地震;
⑤人工地震:炸藥爆破、地下核爆炸等原因引起的地表震動。
地震的構造如下圖所示,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和等震線。
圖1 地震的構造
- 2、六大板塊
地球巖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相鄰兩個板塊之間,主要分為兩種邊界:
①生長邊界:兩個板塊相互遠離,距離越來越遠,常常會形成海嶺、斷層、裂谷、新的海洋。下圖中紅色邊界即為生長邊界,生長邊界會使得大西洋、紅海不斷擴張。
②消亡邊界:兩個板塊相互擠壓,距離越來越近,常常會形成山脈、海溝。下圖中的綠色邊界即為消亡邊界,消亡邊界會使得喜馬拉雅山脈、科迪勒拉山系繼續隆升。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也分布在消亡邊界。
圖2 六大板塊示意圖
例題
下圖黑色圓點表示地震位置,橫坐標為地震震中到海岸線的距離(0表示海岸線,負數表示海岸線以西,正數表示海岸線以東),縱坐標為震源深度。
1、總體上看,震中到海岸線的距離,與震源深度的關系是( )
①在海岸線以西,震中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線以西,二者關系不明確
③在海岸線以東,震源深度限于一定范圍內
④在海岸線以東,震中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針對圖中的地震,合理的解釋是( )
A. 大洋板塊發生了張裂運動
B. 大陸板塊內部發生了張裂運動
C.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
D. 大洋板塊俯沖至大陸板塊之下
3、圖中的地震,可能發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島弧
②北美大陸西海岸
③北美大陸東海岸
④南美大陸東海岸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D、A
精講精析:(1)分析震中位置與震源深度的關系。①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海岸線西側(橫坐標<0km),距離海岸線越遠,震源越深;②在海岸線東側,沒有明顯的正比例、反比例關系,震源深度保持在0km~100km的范圍內。
(2)分析地震的分布特征。①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板塊內部的地殼活動較為穩定,張裂等活動較少,因此選項AB錯誤;②從圖中可以看出,距離海岸線越遠,震中的震源深度越大,這很有可能是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大洋板塊“俯沖”至大陸板塊之下,俯沖的越深,即震中的震源深度越深,距離海岸線也越遠,因此選項D正確;③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容易形成高聳的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脈),不會發生很長距離的俯沖,因此選項C錯誤。
(3)分析俯沖型的板塊邊界。①太平洋西部島弧,為太平洋板塊俯沖至亞歐板塊;北美大陸西海岸,為太平洋板塊俯沖至美洲板塊,因此選項A正確;②北美大陸東海岸、南美大陸東海岸都位于板塊的內部(每周板塊),不屬于板塊邊界。
總結
- 火山地震帶(世界、我國)
本節例題的難度適中,解題思路為:①根據圖中橫、縱坐標的關系(正比例、反比例、無明顯相關),分析震中距海岸線距離與震源深度的關系;②由于距海岸線越遠,震源深度越深,因此可能是大洋板塊俯沖至大陸板塊之下;③分析各個海岸,位于板塊的位置(交界處、內部),進一步分析是否可能是俯沖型邊界。
(1)世界的火山地震帶
火山地震帶主要發生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消亡邊界)。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全球80%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所有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
圖3 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2)我國的火山地震帶
我國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擠壓,地震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我國6級以上的地震共發生800余次,
我國主要的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如下圖所示,其中規模較大有:
①火山群: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卡爾達西;
②地震帶:西北地震帶、華北地震帶、南北地震帶、喜馬拉雅地震帶、滇西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
圖4 我國主要的火山地震帶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