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考考各位:下面句子中,字詞用法何處有誤?
要持續加強聯動融合,在貫通協調各類監督上下功夫,推動和深化大監督成果運用,進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大監督工作體系,實現大監督工作體系的篡指成拳、有效互動,充分發揮大監督工作體系的合力。
顯然,上面句子中,“篡指成拳”應為“攥指成拳”。這是前幾周編校過程中發現的一處“硬”差錯。今天,小編將帶大家區分一些音近形似的異形字,希望都能避免類似的錯誤,在用字用詞上技高一籌!
以纂篡攥撰竄躥一大串為例
纂、篡、攥的區別
纂(zuǎn),編輯之義,編纂、纂修;也作名詞,指婦女梳在頭后邊的發髻。
篡(cuàn),指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地位或權力),或用作偽的手段改動曲解(經典、理論、政策等),篡位、篡改。
攥(zuàn),動詞,攥緊、攥拳。
纂與撰的區別
纂(zuǎn),集合多種論斷或記載并加以取舍,使之以類相聚,側重于編輯,如編纂、修纂。
撰(zhuàn),創作、撰寫文章、著作等,側重于創作,如撰寫、撰稿。
篡改與竄改的區別
篡改與竄改都有改動的意思,表示對某些既成的東西做錯誤的改動,也都含有貶義,但兩者的使用范圍有所不同。
篡改多指精神實質方面的改動,篡改的對象一般是歷史、經典著作、理論、學說、政策、指示等。
竄改指改動、刪改,竄改的對象一般是文字、詞語、成語、文件、古籍、賬目等。
串、竄、躥的區別
串(chuàn),作動詞,多指連接、由這里到那里走動,串門、走街串巷。
竄(cuàn),指亂跑亂逃(用于匪徒、敵軍、獸類等),也有放逐、驅逐之義,流竄、抱頭鼠竄、竄訪。
躥(cuān),作動詞,指向上或向前跳;還指噴射。躥房越脊、鼻子躥血、躥升。
辨析:
躥天猴還是穿天猴?
穿是指穿過、穿破、穿透,可以說穿云箭,但不適合說“穿天猴”,還是應該用“躥天猴”。
以稈、桿、竿為例
除了“纂”字形成的異形字群外,還有許多異形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極易被混淆。
比如, “稈”“桿”“竿”這3個字都是指細長而直的東西,但用法有區別,下面做一個辨析。
1
稈
“稈”為“禾”字旁。禾是草本植物,莖有節、中空,葉互生、狹長。該類植物一般質地較軟,并具有隨風搖晃的特點。
“稈”讀gǎn ,指某些植物(一般指麥、稻、玉米等莊稼)的莖,可組詞:稻稈、麥稈、麻稈、高粱稈子、葦稈、秸稈等。
這類詞語中的“稈”不能誤寫成“桿”。
2
桿
“桿”是“木”字旁。木指樹或木料、木制的東西,不易變形。它是多音多義字。
1.讀gǎn,(1)指器物像棍子的細長部分(包括中空的):鉛筆桿、秤桿、煙袋桿子。(2)量詞,用于有桿的器物:一桿秤、一桿槍。
2.讀gān,指有一定用途的細長的木頭或類似的東西(多指直立在地上,上端較細的):電線桿、旗桿、欄桿。
3
竿
“竿”字有“竹”字頭,它除了指竹竿外,所指的東西最初往往是用竹子做的,因此相較前面的“桿”“稈”更易區分。例如:釣竿、滑竿(老式人力交通工具,在兩根竹竿之間架上像躺椅的座位,由兩個人抬著走)、馬竿(盲人探路用的棍子)。
以上這些異形字常因為字音相近、字形相似而容易被誤寫誤認,主要是因為大家對其字形、字義的理解不夠透徹。只記字音而不區別字形,或者只記字形而不懂字義,都容易造成差錯。
所謂“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恰恰體現了中華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唯有把握這些異形字內在的邏輯結構、多加辨析,才能避免日常語言文字應用中的尷尬。
來源:新華夜歸人
審核:苑廣鴻
責編:廉興連
編輯:石天慧
設計:畢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