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古典武俠小說,必然是要論及到武俠文化。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中國的歷史般具有著“淵源流長”的特性,冷兵器時代的人們,以武力而聞名,以俠義而著世。
“武”、“俠”概念的提出,最早來源于戰國時代末期韓國王室成員連秦始皇都視其為偶像的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韓非的《五蠹》。
在這部知名著作中,韓非提到:“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大致意思是說,文人用知識干預法制,俠客用暴力干擾法律。
他所認為的“俠”,只是會用“武”的社會不安定分子,是維護穩定的不良因素,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職業”。
然而,快意恩仇的俠客們常常以“犯禁”為能事,當然是不會被韓非的話束縛,倒是韓非口中的“亂法”文人,之于俠客的行為尤為熱衷,鄭重其事地或是以傳記形式或是以戲說方式或是以雜記模式記錄下來,這也就有了中國式樣的古典武俠文學。
這些著作,有些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有些可能知名度不高,有些本來并不是以武俠分類,但它們對后世武俠小說家的影響可謂深遠,正是這些著作構建起了中國武俠文化的框架。
一、《刺客列傳》、《游俠列傳》
一提起武俠文化的源頭,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所做的《史記》中的兩個知名篇章《刺客列傳》、《游俠列傳》。
《刺客列傳》分別講述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個人的行刺故事,其中荊軻刺秦的故事講得最為詳細,占去了全部章節的五分之三,五人以其行為所傳達的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精神。
《游俠列傳》則講的是漢時期的知名俠客朱家、劇孟和郭解的事情,提及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的摡念,涉及到的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俠客準則。
司馬遷的文筆實在是太好了,又有自己真實的“激憤”之情代入,這些紙上的刺客、游俠全都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從而成為后世人所向往的英雄人物。
與之相反的,班固在《漢書》中,也寫有《游俠傳》篇章,但大多是以貶低的詞匯來進行描繪,封建正統的擁護者自然是有著另一番的說詞,而“高大上”的絕對正確自然也是不能引起普通大眾共鳴的。
二、《搜神記》
魏晉、六朝志怪小說是武俠文學的又一個源頭,與《史記》的寫實性有所不同,這一時期的著作偏向于“神秘性”,天馬行空的不著邊際,是其主流時尚。
先秦時期著作大多講的是風度翩翩的神仙流,魏晉時期則演變成了鬼怪之不可描述,其中之大成者,就是《搜神記》。
東晉史學家干寶所著的《搜神記》,原始版本已經找尋不到,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是后人編緝的。
書中所記述的大多是鬼怪故事,也有涉及到民間傳說、上古神話等,每個故事的篇幅很短,但很有料,很能勾動人的獵奇心理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探索。
《搜神記》外,還有《搜神后記》、《列異傳》、《博物志》、《神仙傳》、《拾遺記》等著作,也很是能吸引看瓜群眾的眼球。
這些著作對后世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有關于仙法秘術、靈丹妙藥以及神兵利刃的描寫,成為后世武俠小說吸引讀者的大噱頭。
三、《虬髯客傳》
由于前面的基礎打得好,來到唐時期,武俠小說有了“小荷才露尖尖頭”的時機,具體表現的外在后世人稱之為“唐傳奇”。
在大家的認知中,“傳奇”是唐時代文言小說的總稱呼,“傳奇”的命名出自于晚唐時期,當時社會的亂世背景,讓人們十分渴望救世英雄的出現,反映到文學上就是各種以俠客為主角的武俠小說不斷出現,因為是描述俠客的各種“行俠仗義”事件,后人又把唐傳奇中的這個大類,稱做為“豪俠小說”,這已經接近于我們現在對武俠小說的稱謂了。
晚唐時期相傳為杜光庭所著的《虬髯客傳》被后來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稱之為“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是這些小說中比較知名的一部。
《虬髯客傳》講述的是“風塵三俠”虬髯、李靖及紅拂女的故事,大致就是隋朝末年李靖前往長安謁見楊素,見到紅拂女一見傾心,就私奔了,兩人途中遇到了俠士虬髯,之后三人組團來到太原見到了李世民。虬髯自知不能與李世民抗衡,放棄爭奪天下的野心,將家財全部資助給李靖,讓其輔助李世民開創天下。后來虬髯率海船出海入扶余國成就了一番事業。
其實,從時間線上來看,袁郊所撰的《甘澤謠》中的名篇《紅線》更應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具備后來武俠小說的各種要素,情節構思上也頗為精彩。
另外地,裴铏所著的《傳奇》中的兩個名篇
《聶隱娘》、《昆侖奴》也是很有看頭,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其他,諸如皇甫氏《義俠》、段成式《僧俠》、薛調《無雙傳》、蔣防《霍小玉傳》、李公佐《謝小娥傳》、薛用弱《賈人妻》、康駢《潘將軍》,都可以說是唐傳奇中的知名篇章,只是影響力和傳播度沒有前面所說的高。
值得注意的,唐傳奇中的“俠”與后來武俠小說中的俠是有區別的,有些甚至不能稱作為俠,而倒似反派人物,但這些著作中所具備的有關于劍術、仙法等素材以及以歷史為主干融入虛構人物的作法,大都為后來的武俠小說仿效。
四、《水滸傳》
宋元時期,武俠小說并沒有多少長進,反倒是有衰落跡象。其最大的貢獻是話本的傳播,讓小說中的語言更為大眾化,促成了小說從“文言”向“白話”演進,由“雅”變為“俗。”
其中可以一觀的,也就只有洪邁《夷堅志》中的《郭倫觀燈》、《解洵娶婦》,孫光憲的《荊十三娘》、吳淑的《洪州書生》等……
文言武俠經歷了宋元時期的衰弱,到明時期則轉化為白話的俠義小說。
《水滸傳》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長篇章回體俠義小說,對后世武俠小說的各種寫法有著深刻的影響。
比如說人物的綽號、豪杰們的結拜之義、闖蕩江湖的模式、專與政府惡勢力為敵、行俠仗義的精神,都是后世武俠小說不可或缺的構成內容。
另外,不可不提地,那位寫出了《三國演義》的大名鼎鼎的羅貫中所著的《三遂平妖傳》,也是可以做為武俠小說的一個分枝劍俠小說來解讀,該書對后來的極具神話性質的劍俠、仙俠小說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五、《七俠五義》
清代小說發展到了頂盛時期,各種類型的小說層出不窮,武俠小說更是得到了長足發展。
其中極具知名度的,有講兒女情長的《兒女英雄傳》、講劍俠的《綠野仙蹤》、講歷史的《說唐》、講公案的《七俠五義》。
《兒女英雄傳》講述的是俠女十三妹行走江湖行俠仗義的故事,寫情很是生動,給先前以剛硬為主的武俠注入了一股柔情,這也是后世武俠小說極力模仿的對象。
《綠野仙蹤》講的是主角冷于冰的成仙經歷,劍俠小說中的大著作,難得的將劍俠、人物世情、歷史融匯在一起,文筆也是十分出彩,只是個別篇章有些“少兒不宜”,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應是其中開山立派的說法。
《說唐》講的是隋末唐初的那段史實以“演義”的虛構方式,雖然說有點類似于好萊塢流水線上生產的爆米花大片,藝術氣質不夠,但不帶腦子看時還是很過癮。書中所提及的隋唐英雄排名,對后世武俠小說中已經用濫的各大排行榜寫作還是影響深遠的。
而到了清代中期出現的《七俠五義》則是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公案小說的頂禮膜拜者,它對后世武俠小說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但其中俠客以朝廷為依托甘門人“鷹犬”的模式,因以“以武犯禁”的先秦俠義精神相違而被后來的武俠小說家們拋棄。
南俠、北俠、五鼠的事跡,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更是被改編成了各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這很大程度上與《七俠五義》及其各種續書的廣泛傳播有關,有武又有俠的描述更是接近于了后世的武俠小說。
《七俠五義》中相關武功技巧、兵器運用、機關設計、飛檐走壁等描寫,更是為后世武俠小家們提供了眾多的創作素材,我們可以從后來的知名武俠小說中找出許多與其類似的地方。
清滅亡后,古典武俠小說也隨之逐步消亡,代之而起的是,民國時期的所謂舊派武俠小說。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墻》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