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障目。
比喻目光為眼前細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遠處大處。出處:三國魏邯鄲淳《笑林》。楚地有個家境貧困的書生雖然也讀了些書,卻迂腐無知整天想發財。有一天他讀到《淮南子》中的螳螂自障葉,可以隱形(意思是說:螳螂在捕蟬之前等待時機時總是借樹葉來隱蔽自身,以便觀察蟬的動作),不由得想人非非。
在《淮南子》一書中還說:誰得到螳螂隱蔽自己的樹葉,就可以用這片樹葉把自己隱藏起來。窮書生于是到處尋找可以隱身的樹葉子,他發現樹上有一只螳螂正隱身在樹葉之下,就慌忙地把這片樹葉摘下來。一不小心樹葉掉在地上,和地上的落葉混在一起了,一時分辨不清。
他索性把地上的葉子全部掃起來帶回家去,見到妻子他就把樹葉一片一片地取出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道:"你看得見我嗎?”妻子如實回答:"看得見!"后來厭煩了就哄騙他說:看不見。書生聽了信以為真,便帶上這片樹葉跑到市場上去行竊,結果被當場捉住。
在升堂問審時官吏聽了他事情的經過后大笑不止,說:"你這個書呆子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后來"一葉障目"亦作"一葉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