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譯名為“基督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圣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圣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并無半點關聯。交換禮物,寄圣誕卡,這都使圣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圣誕節
一、習俗
1、裝扮圣誕樹:這個傳統指的是用彩燈、圣誕節習俗:金箔、圣誕節習俗:花環、圣誕節習俗:飾品、圣誕節習俗:糖果條等裝扮松樹。現如今,圣誕樹也是歡慶節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圣誕樹
2、點燃圣誕蠟燭:這個傳統指的是人們會在圣誕期間在屋子外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即便在最黑暗的屋子,蠟燭也能帶來光明,寓意希望。早些年代,也就是基督徒深受迫害的時候,他們被禁止布道禱告。因此,基督徒們在屋外放一支蠟燭,暗示他們仍在心里默默禱告。
3、烘烤圣誕蛋糕:這項英式傳統早在幾個世紀以前就流傳開了,以前人們在平安夜喝梅花粥。隨著時間 慢慢推移,人們還會享用果脯、圣誕節習俗:蜂蜜及香料食物等,隨后圣誕蛋糕便代替梅花粥出現了。
4、互贈禮物:這個傳統源自一個傳說:三位智者在圣誕節給嬰兒耶穌送出了禮物。每年圣誕節,親朋好友尤其是孩子們都會互贈禮物,圣誕老人的故事也源自這個傳統。
5、唱圣誕頌歌: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圣誕期間總是回蕩著一首又一首圣誕傳統歌曲。歌曲給人們帶來歡樂,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每年歡度圣誕之際,《第一個圣誕節》、圣誕節習俗:《鈴兒響叮當》、圣誕節習俗:《普世歡騰》等各種圣誕圣歌或頌歌都會奏響旋律。
擴展資料:
關于圣誕節的起源說法,通常認為的有兩種:
一、耶穌誕辰
據記載,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城住著一名叫瑪利亞的童貞女,由圣母瑪利亞所生,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傳說為了拯救人類的罪惡,上帝決定讓他的獨子基督降生人間,幫助世人更好的了解上帝,贊美上帝。
以救贖人類的靈魂后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12月25日為圣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人們普遍信仰基督教,傳說耶穌基督就是在12月的24日晚上出生的,所以,12月24日夜被稱為“圣誕夜”或者“平安夜”。
二、羅馬教會設立
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耶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即上帝通過耶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那里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耶穌的受洗。
經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伴為圣誕節可能開始于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耶穌的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