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從秦始皇首建封建王朝開始,到中國清朝滅亡,中國的封建社會都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這兩千多年之中,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了494位皇帝,他們中有賢能驍勇之輩,亦有貪玩享樂之徒,在他們的手中,中國沿著歷史的車輪徐徐發展。
然而,縱觀這兩千多年的勢力,閱遍各帝王的功績,能夠真正被我們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第一位:秦始皇
我國古代歷史之中,最沒有爭議性的千古一帝當屬秦始皇嬴政。
- 實現大一統
中國歷史之上,實現大一統的帝王其評價都不小,秦始皇是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君主。春秋戰國持續接近500年的大動蕩時期,在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之后結束,中國迎來了大統一時期。
- 創立君主專制制度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首要的功績便是創立了君主專制制度。在此之前的國家,多是以分封為主,秦始皇首創中央集權制度,將君主的權力提高到獨一無二的程度。這一制度,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成為封建社會的標志之一。
-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五百多年的動蕩,讓各個國家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不同的國家所使用的文字、貨幣、度量工具都有所不同。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七國臣民的溝通與交流問題。為此,他統一文字、貨幣并且重鑄度量衡,就連秦國境內的車軌都制成相同樣式。
這種行為,或許對于當時的其他六國臣民而言頗具有強迫性,但這亦是大一統國家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秦始皇的做法,解決了這一問題。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派遣蒙恬守衛北部邊防,痛擊匈奴收回河套地區,修建靈渠、秦直道,對百越之地和西南地區的發展也都有促進作用。
秦始皇的功績,只言片語又則能輕易說清?千古一帝的頭銜他當之無愧。
第二位:漢武帝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一首《沁園春·雪》,將秦始皇與漢武帝并提,足以說明漢武帝的豐功偉績。
而漢武帝在歷史上最大的功勞,大概是對儒家文化正統地位的確立和維護了大漢的穩定。
- 削諸侯,定邊疆
秦朝雖然實現了六國的統一,但其歷史相當短暫。楚漢爭霸之時,劉邦為了能夠勝利,大封異姓王,此后又大封同姓王。
雖然他采用了黃老之學漁民休息,但是縱觀歷史的我們都懂,采用分封制的國家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畢竟除了西周的前車之鑒外,東晉司馬炎、明代朱元璋都為自己埋下了禍患。
為此,劉邦一死,中央政權與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就爆發了,甚至還產生了七王之亂。
諸侯王權勢過大,及其不利于中央集權,雖然漢文帝和漢景帝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在削減諸侯權力這一方面大有作為的當屬漢武帝劉徹。
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等條例的頒布,兵不血刃地削減了諸侯王的權勢,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對于維系國內環境穩定起著非常深遠的作用。
除此之外,漢武帝在位之時,解除了長期以來的匈奴之禍,并且將西域納入了漢朝的統治之中,對維系邊疆穩定起著重大的作用。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除此之外,漢武帝在政治上最大的功績便是聽從董仲舒的意見確立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至此以后,歷朝歷代皆采用這一做法,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思想。
同時,經由董仲舒發展的儒家文化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有效力量。
第三位:唐太宗
與前面兩位相比,唐太宗來得稍遲一些,但是他的功績在歷史上也可以稱得上“卓著”二字。
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國內經濟欣欣向榮;同時,在民族關系上,他是與前面君王相比做得最好的一個。
不會有人能像他一樣,與各少數民族交好,還能被人稱一聲“天可汗”。
他的功績,除了民族關系方面,并無特別突出的地方,這并不是說他平平無奇,而是他在位期間國內各方面都在均衡發展,他的措施遍及各個領域,正是如此,才能開創出“貞觀之治”的盛世。
有了他打下的基礎,大唐才能迎來“開元盛世”的局面。
第四位:康熙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康熙能夠列入“千古一帝”之中自然有他的道理。
康熙的首要功績當是在維系邊疆方面。
如果說唐太宗與少數民族是交好關系,那么康熙時期,那些重要的少數民族都被納入了他的統治范圍之內。
蒙古、維吾爾族、西藏,在他的手中都完全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西南地區也采用了土司制度。
除此之外,康熙在政治上的其他措施也非常亮眼。比如在賦稅制度上面的改革“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丁”,將人頭稅并入地稅之中,實現了地丁合一,簡化了稅制。
同時,他在位期間,曾多次對部分地區取消賦稅的征收,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這種種措施,對于維系清朝的統治和促進經濟發展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尾聲
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并不算上,稱得上“千古一帝”的也能數得出幾個。可是,縱使他們有卓越功勛,都無法挽救一個朝代的滅亡,阻止新的朝代誕生。
他們的種種措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其主要目的依然是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和封建統治,因此無論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可即使是有身份的局限,他們依然能在流傳千古,足以表明他們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