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的第一天,送您一份2024年最實用的養生月歷,在新的一年里為健康做一份長期規劃吧。
一月養生關鍵詞
養腎防寒巧進補
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要注意休息勿過勞。加強頭部、頸部、手腳等易受涼部位的保暖。
在運動方面,推薦選擇一些中醫養生功法,比如太極強脊操或者“八段錦”。在飲食方面,冬季除了要少吃咸外,還要切忌食用黏硬、生冷的食物,此類食物易使脾胃之陽受損。
二月養生關鍵詞
下厚上薄宜保暖
春天陽氣生發,人體體表腠理開始打開,抵抗寒氣的能力減弱。初春天氣變化較大,乍暖還寒,不應當馬上脫去棉衣,尤其是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人群更應該謹慎。年輕人穿衣也要下厚上薄,注意對頸、膝、足等部位的保暖。
立春后陽氣初生,飲食應當適當增加氣味辛甘溫性的食物,辛甘食物可幫助發散陽氣,溫食利于維護陽氣,如山藥、春筍、韭菜等;不宜吃大熱、大辛的食物,如羊肉、參、附子等,以免陽氣生發太過導致上火。
三月養生關鍵詞
勤洗手防染病
萬物開始生長,人的新陳代謝也隨著氣溫回轉加快,此時飲食總的原則要注意多樣性,營養全面。
3月是多風的時節,中醫講“風為百病之長”,驚蟄氣溫明顯變暖,空氣濕度增加,萬物復蘇,病毒、細菌也開始大量繁殖,要注意預防外感疾病的發生,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適當曬曬太陽,平時常揉風府穴,以提高身體抵御病邪的能力。
四月養生關鍵詞
清肝明心更安康
春天肝氣生發,自立春之后逐漸增加,清明時節達到高峰最旺,調暢情志,適度宣泄,有益于肝氣的疏泄,氣血的調暢;但不可太過,防止脾胃運化失常,呼吸系統宣降異常。
飲食宜溫,多吃蔬菜水果,蘿卜、白菜、山藥,應季菜薺菜、韭菜。這個季節慢性病容易復發加重,容易過敏,所以不宜食用發物。
五月養生關鍵詞
重在靜心勿貪涼
立夏后天氣漸漸變得炎熱,高溫天氣易使人心浮氣躁。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立夏之際要注意清心除煩,養成急事不驚、煩事不爭的心態,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為安度酷暑做好準備。養生應適當的出汗,不用或適度的使用空調。
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宜吃蓮子,多用蔥姜。
六月養生關鍵詞
防濕邪重補脾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量多,隨著汗液大量排出的還有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的鉀元素,如果鉀元素得不到及時足量的補充,人體倦怠疲勞、精神不振的情況會比較明顯。為了快速補充鉀元素可以喝果汁或糖鹽水;日常飲食中,可適量多吃含鉀較多的食物如蕎麥、玉米、萵苣、鮮豌豆等含鉀元素較高的食物,補充鉀元素,預防夏打盹。
6月暑濕盛行,中醫認為脾是人體后天之本,脾主肌肉與四肢,暑濕容易困脾礙胃,表現為肢體困重,倦怠嗜臥。因此飲食上要常吃益氣健脾的食物如山藥、薏米等。
七月養生關鍵詞
消暑寧心食清淡
盛夏酷熱降臨,人們很容易中暑,健康避暑是養生的首要任務。中午前后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出門最好打傘、戴帽子,避免長時間日曬;同時多喝涼白開,出汗過多時,可以在水中加很少量的食鹽,以維持體液中的電解質平衡;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夏季也是急性消化道疾病的高發期,飲食衛生尤為重要,不要食用隔夜飯菜。同時飲食也要有所節制,盡量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民間諺語說“小暑大暑,有米懶煮”,提示到了伏天人們的胃口會受到影響,可以用荷葉、茯苓、扁豆、薏米等熬粥,非常適合這個季節食用。
八月養生關鍵詞
增酸少辛莫悲秋
夏秋之交,隨著氣溫下降,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也開始變慢,一時的內分泌紊亂,很容易造成情緒低落。這時切莫讓自己陷入悲秋情緒中,要及時地做好心理調節。積極運動是排解低落情緒的好辦法,比如慢跑、散步、登山等。
立秋后應盡量少吃蔥、姜、蒜、韭等辛味之品,中醫認為辛味通肺,可以助長肺氣,如果過多的攝入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氣太盛導致上火、干燥、便秘等秋燥癥狀,可適當多食酸味果蔬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來收斂肺氣,以防秋燥。
九月養生關鍵詞
補腎潤肺防“秋凍”
9月天氣轉涼,一方面補養腎氣堅持晚上泡腳,具體方法用溫水泡,水沒過腳腕,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泡腳的同時可以耳朵和腰部搓熱,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腰為腎之府,腎以溫為補,所以要經常搓一搓耳朵、腰部以養腎氣。另一方面注意保陽氣,秋凍要適度。俗語說“白露不露身”提醒人們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
秋季燥令當行,燥氣容易耗傷人體的津液,導致口咽干苦、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中醫認為肺喜潤惡燥,肺氣大腸相表里,肺主皮毛的緣故,因此白露時節要潤肺氣。飲食方面建議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多食清淡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
十月養生關鍵詞
滋陰潤燥養脾胃
深秋已至,氣溫由涼爽向寒冷過渡。寒露時節陽氣開始收斂、沉降,養生關鍵在于養陰和斂陽,此時應注意保暖,飲食重在滋陰潤燥,養護脾胃。
天氣變冷,我們的胃腸道會變得特別敏感,尤其胃部偏寒的人,要注意飲食溫和,忌食生冷,注意胃部保暖,避免受到寒邪的侵襲。可以服用具有健脾和胃、清心潤肺作用的山藥百合粥。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益肺補腎的作用,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百合味甘性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作用。粳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溫中益氣,可補氣和胃。
十一月養生關鍵詞
“藏”好陽氣宜冬補
初冬,天地之氣收斂,氣候變得干燥,燥勝則干,中醫認為燥邪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秋冬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要通過調節肺的氣血來預防。如果出現干咳、少痰、痰黏等肺陰不足的表現,可以吃一些色白的食物,比如梨、百合、荸薺、甘蔗、蓮藕等,具有一定的潤肺功效,不過痰濕體質的人不適合多吃。
中醫認為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好季節,食補應選用“補而不燥”“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十二月養生關鍵詞
養宜適度巧穿衣
天氣寒冷,外出時人們去寒就溫,都會穿上毛衣、羽絨服、保暖褲等,很多人可經常忘記照顧自己的脖子和雙腳。冷天出門時經常感到脖子僵硬,這恰恰是脖子受風寒的表現,而冷風很容易通過頸部將寒氣帶給身體,從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所以大雪后穿高領衣服,出門戴圍巾很重要。俗話說“寒從腳起”,腳部的保暖也要注意,如穿長襪、厚靴,雙腳暖和可促進人體的氣血流動。
中醫講“秋冬養陰”,養陰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每日保證充分的飲水量,需要注意的是飲水量(每天總量不少于2000ml)要保證,同時飲水也要得法,不要一口氣喝過多的水,每次喝4-5小口,隔段時間再喝,這樣才能有時間讓水慢慢滋潤身體。另一方面可以適當吃些滋陰作用的食物如藕、雪菜、梨等。
編輯: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