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社交媒體患上抑郁癥?簡單四招,讓孩子戒掉玩手機的癮
01
吃飯席間,發現以往活潑開朗的侄子變得沉默寡言了,跟他聊天說笑,都是心不在焉地答應兩句,眼神總是瞥向他媽媽那。
原來,他媽媽沒收了他的手機。自從去年買了手機后,侄子整天抱著不撒手,放學回家第一件事不是看朋友圈,就是刷微博,逛知乎,連吃飯也不專心,更別提好好學習了。而且,侄子迷上手機后,經常宅在家里,很少出去運動,人頹得不像個青少年,精神狀態愈發差。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美國醫學會雜志》新發表的一篇論文,內容是科學家對加拿大3826個青少年進行長達6年的研究,調查受試者花在屏幕前(包括游戲、電視、社交媒體)的時間和心理波動情況。
結果表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超過四年容易患上抑郁癥,其中抑郁癥患者,在社交媒體上每多花一個小時,癥狀會更嚴重。看電視和患抑郁癥沒有顯著關聯,但看電視越多,抑郁癥越容易加重。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也曾經做過調查,他從全國各地的普通家庭中挑選了100個孩子,其中50名孩子接觸不到手機,50名孩子對手機癡迷。
10年后,對這群孩子的跟蹤調查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癡迷手機的50個孩子中,只有2個考上了大學。另外一組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了大學,其中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沉迷手機,嚴重影響孩子的上進心!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差距太大了。
更普遍的問題是,玩手機會嚴重影響小朋友的視力,加劇近視度數。有數據顯示,玩10分鐘手機,等同于看30分鐘電視,玩20分鐘手機,視力會接近輕度假性近視狀態。不難發現,我們身邊戴近視眼鏡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大部分都是因為過早接觸電子產品。
小小的手機,就像一個潘多拉盒子,原以為打開后會有五彩繽紛的斑斕,卻想不到涌現出的是無孔不入的惡魔,更可怕的是,手機帶來的危害并不是馬上顯現出來,而是歷經多年的沉淀后,來一次噴井式爆發,擁有足夠的殺傷力。
02
當然,我們不必急于譴責孩子。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會在一夜之間養成沉迷手機的壞習慣。事實上,孩子過度依賴手機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家長,他們讓孩子從小習慣了手機的存在,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見到手機的身影,甚至,家長經常主動把手機遞給孩子。
起初,家長為了逗孩子,會拿出手機播放視頻引起他們的注意,想看到孩子哈哈大笑的可愛模樣。那時,手機對孩子只是個新鮮事物,家長也只是偶爾讓孩子看看手機。
后來,家長為了能清閑一會,經常讓孩子打開iPad看動畫。
出去吃飯,不想哄孩子了,打開手機讓孩子玩游戲。
孩子想出去玩,家長懶得折騰,隨手便把手機丟給孩子。
這畫面看似和諧又安靜,孩子一部手機,家長一部手機,畫面和諧又安靜,然而,長此以往,孩子會從一開始對手機的好奇,變成依賴。
而在家長們依舊把手機當成哄娃神器的時候,法國早已在去年出臺了新法案:禁止15歲以下的法國小學生在校期間使用任何類型的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表。
有遠見的家長,也早早地拒絕孩子接觸手機,蘋果手機之父喬布斯就是如此,他說,我們從不讓自己的孩子玩iPad和手機,限制孩子們在家里使用智能產品。
作為家長,給孩子最好的保護不是全力滿足他吃喝玩樂的需求,而是讓他在年幼時候遠離手機,享受該享受的童年時光。
03
那么,想要孩子戒掉玩手機的癮,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源頭上拒絕誘惑
看過一個故事:王陽明12歲時正式入讀私塾。去私塾的路上,有一家賭坊,每天都擠滿了人。王陽明跟朋友提議換一條路走,但朋友卻說,“他們賭他們的,我們走我們的,互不相干,有什么關系?” 王陽明說:“我怕看多了,會產生欲望。”朋友哈哈大笑,說道:“你的意志力太不堅定了。看幾眼根本不要緊。”
于是,朋友堅持走原來的路,王陽明決定繞道去私塾。
之后,王陽明偶爾看到朋友站在賭坊門口,聚精會神地向里面看,王陽明過去提醒他不要靠近賭坊時,朋友不以為意,說,“只是看幾眼,沒事。”再后來,王陽明便聽說朋友迷上了賭博,而且越玩越大,還偷了家里的東西出去賭。
王陽明聽后十分惋惜,感嘆道:“想要避免沉迷于欲望,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甚至不多看一眼。這不是膽小,而是從根源上隔絕欲望。”
玩手機也是如此。沒有開始,便沒有后來的故事,也談不上迷戀。
如果家長不讓孩子過早接觸手機,就能大大減少他沉迷網絡世界的機率,把危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第二,家長要以身作則
成長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一個時刻離不開手機的孩子,背后必然有對離不開手機的父母。
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過度依賴手機,自己應該先放下手機,千萬不要讓孩子誤認為玩手機是理所當然的。
在這點上,才女武亦姝的家長就做得很好,她的爸爸每天4:30之后就不用手機,專心陪孩子。廣西狀元楊晨煜的媽媽也是堅守原則,說“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只有家長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上,才能為孩子遠離手機筑起堅固的城墻,否則,依靠孩子自己薄弱的毅力,是很難實現的。
第三,制定使用手機的規則
如果說,我們實在無法避免孩子接觸手機的話,最好是跟孩子約法三章。
這是因為,孩子們玩手機幾乎是不經限制的,這會讓孩子有種錯覺,只要他們想玩就能玩。
此外,當孩子已經對手機成癮,是無法立刻掙脫手機的誘惑的,若是家長態度過于強硬,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糾正行為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只能慢慢來。
《少年說》中就有學生吐槽媽媽,“你不要再藏我的手機了。”她的媽媽為了讓女兒專心學習,會把手機藏在花盆中,甚至馬桶邊上。
像此類情況,我們可以跟孩子協商制定規則,比如能不能有手機、能不能帶手機去學校、每次玩手機的時間是多久,內容越詳細越好。
還可以制定懲罰機制,比如每天玩手機超過30分鐘,就要扣掉次日的娛樂時間;如果因為想玩手機鬧脾氣,接下來的三天都不能玩手機。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規則不能是家長一方的專制,要事先與孩子商量,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的過程。只有當孩子心甘情愿地履行他制定的規則,才會慢慢地習慣沒有手機的日子,不會隨便跟父母糾纏。在孩子心里,他也明白,承諾了,就要做到。如果有不合理的行為,不僅不能愉快玩手機,還要觸發懲罰機制,得不償失。
第四,陪伴孩子
孩子們沉迷手機,主要還是家長偷懶所致。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曾說:十年后,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孫儷先前受采訪時候透露,“我發現孩子覺得無聊的時候,才會想起來玩iPad和手機,每次帶孩子出去旅游時,他們不會想到玩這些。”
所以,在孩子出生后,孫儷為了給孩子足夠的陪伴,推掉了大量工作,還時常和鄧超帶著孩子外出親近大自然,學習游泳,體驗滑雪,去動物園等。而她的一雙兒女在悉心陪伴下,出落得十分惹人疼愛,一看就是備受呵護的小孩。
手機再好玩,在孩子心里,也不如父母的陪伴,他們更想在周末的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逛公園、爬山、參觀動物園或是博物館等。
所以,家長們應該轉變心態,即使工作繁忙,也務必不要疏忽對孩子的陪伴,多抽點時間關注孩子。
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有保質期,小孩子的成長稍縱即逝,當我們不珍惜時候,很容易錯過那些珍貴的瞬間,也失去了當父母的意義,原本,我們就該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享受探索世界的快樂。
我是韓老白
一個從全職媽媽到逆襲成立自己文化傳媒公司的寫作人,
“殺手”文案培訓師,全年陪伴式學習,幫眾多全職媽媽和迷茫的職場人重新找到了職業方向,實現了靠寫作月入過萬,迎來了事業第二春。
想了解更多關于寫作和文案的知識,私信我“寫作”便可免費獲得100個投稿渠道和超豪華文案資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