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是母親這輩子的小棉襖。
“女兒”兩個字,便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內心的保護欲總是蠢蠢欲動。
然而,這并不是她的人生。
幼年喪父,留下微薄的錢財,給她和毫無工作能力的母親度日。
生活在舊時代的她和母親,就靠著一分錢掰成十塊錢,以及變賣家里的大小細軟來過日子。
幸好,母親有一雙巧手,特別會織毛衣,織出來的毛衣,款式新穎,針腳細密,就像是大商場里買來的一樣。
因此,母親就有了一樣謀生的手藝。
這就是田蘇菲的成長背景。
2009年,電視劇《一個女人的史詩》首播,趙薇成功從“小燕子”轉型為“情感型”演員。
11年前,初看這部劇時,只覺得,這是一部“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的愛情選擇題。
最近,重看了這部劇,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田蘇菲一生的選擇,也是原生家庭給她的。
01少年時,強勢的母親,讓她逃離
田蘇菲的媽媽,是個年輕的寡婦,在女兒很小的時候,丈夫就意外去世了。
當年,為了與丈夫結婚,她早就和娘家決裂了。
丈夫的去世,幾乎斷了他們娘倆所有的生活來源。
于是,“弱女子”不得不變成“女漢子”。
最明顯的有兩點:一是,一個女人,獨自操持家務;二是,一個女人,管教一個孩子。
偏偏女兒田蘇菲性格單純,心地善良,特別容易被人騙。
明明自己家里窮得叮當響,一斤豆芽可以吃三頓,她還經常把自己的飯菜給其他同學吃,自己餓肚子。
為此,母親經常罵她是“十三點”、“二百五”。
這樣的標簽,幾乎一直貼在她身上,直到她自己做了母親,母親也一直對她的想法、做法看不上眼。
一見面,就會數落她:
人推著不走,鬼拉著飛跑;
這輩子,不是太多,就是太少……
一言不合,就拿著掃帚,追著她打,就連周圍鄰居家的小孩子都知道嘲笑她:蘇菲姐又挨打了。
有一次,母親新織了一件毛衣,本來是有顧客要的,后來,她覺得樣式好看,女兒正好也缺一件,于是,便留下來給女兒穿。
沒想到,毛衣穿到學校的第一天,就被人家騙走了。
深知母親脾氣的她,忐忑不安,不敢回家,不知道該怎么和母親交待,肯定是少不了一頓追打。
正巧,碰到了鄰居家精明,卻一直瞧不起她的學姐伍善珍。
當時,伍善珍正想著拉人與她一起去“鬧革命”,不敢回家的田蘇菲,正好成了她想拉攏的對象。
就這樣,在伍善珍的慫恿下,才十幾歲的田蘇菲逃離了那個家。
這是田蘇菲人生中,第一次為自己做決定。
也是她艱難一生的開端。
在那個年代、那樣的環境下,田蘇菲母親性格里的強勢,我們可以理解。
但是,她的強勢,卻成了女兒逃離的源頭。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早有論斷:
“假如母親較富于權威性,整天對著家里其他的人嘮叨,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變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
田蘇菲與其他孩子不同,在母親強勢的管教下,她表面上唯唯諾諾,實際上,卻有著心中無限的渴望。
母親對女兒而言,有可能是榜樣,有可能是對立面。
但最終,女兒都有可能活成母親的模樣。
02青春時,強勢的母親,她開始抵抗
和田蘇菲參加革命之后,再回到母親身邊的田蘇菲,已經成為部隊文工團的一名演員。
在部隊里,她親身經歷了槍林彈雨,嘗過了軍人的艱難,以及生命的可貴。
在部隊里,她也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
一個是師長都漢,一個愛了她一生的男人;
一個是文藝青年歐陽蓃,一個她愛了一輩子的男人。
都漢從第一次看她在臺上演話劇時,便對她勁頭十足的表演和活力,給深深的吸引,經過多方旁敲側擊,表示愿意娶田蘇菲為妻。
田蘇菲看到歐陽蓃的第一眼,就對他念念不忘,想方設法去靠近他,哪怕他從來沒有拿正眼瞧過她,更看不起她過了頭的演技。
一個貴為一師之長,位高權重,且重情重義,為人體貼心善;
一個部隊小兵,性格孤傲冷漠,女人緣廣,根本不把她看在眼里。
稍微有一點理智的人,都會選擇都漢作為終身伴侶。
田蘇菲的母親,也不例外。
以她豐富的生活經驗,一眼就能看出,都漢是個值得托付終身的人。
而歐陽蓃在她眼里,不過是個不中用的“小白臉”。
她堅決反對女兒與歐陽蓃在一起,采用各種方式,要求女兒離開歐陽蓃,嫁給都漢。
可是,田蘇菲就像著了魔一樣,無論身邊的人怎么勸她、開導她,她始終默默愛著歐陽蓃,但凡歐陽蓃給她一丁點兒回應,她便愿意赴湯蹈火。
有一段時間,在母親的強勢之下,她的確有些許動搖。
但在她心里,那個念想從來沒有放棄過。
于是,她想盡辦法,和歐陽蓃一起下鄉土改,她將自己連人帶心,全部交給了歐陽蓃,還懷上了歐陽蓃的孩子。
就劇情看來,是歐陽蓃酒醉后的行為,但是,田蘇菲是清醒的。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兩個人在結婚之前,都必須干干凈凈,哪怕牽牽手,都必須小心翼翼,對于這一點,田蘇菲不是不知道,但她依然冒險了。
她懷孕了。
母親氣到差點暈倒,逼著她趕快與歐陽蓃結婚。
田蘇菲的目的,就這樣達到了。
在這部劇中,田蘇菲的媽媽一起跟女兒鬧別扭,伍善珍的媽媽勸她時,說過一句話:
這世上,父母與兒女鬧,只有父母輸的。
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父母與子女之間,永遠的輸家是孩子。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田蘇菲是用自己一生的婚姻,在與母親做抗爭。
不禁想起,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為了反抗媽媽一直以來的專制,竟然在高考時,少填答題卡,葬送了原本更好的前途。
這樣的反擊,于母親、于孩子,都是一生的遺憾。
可是,成長從來沒有后悔藥,選擇了什么,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
田蘇菲如是,田蘇非的媽媽也只能如此。
03中年時,嘗過生活的艱辛,她與母親和解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有一個強勢不講理的媽媽是什么體驗?
一位網友的回答很扎心:
“除了她自己,沒有人可以提出異議。
除了她自己,沒有人做事是對的。
除了她自己,沒有人可以看得順眼。
除了她自己,所有人都是白眼狼。
除了她自己,所有人都對不起她。
除了她自己,所有人都是不講理。
……
不想說了,說多了是不孝,說多了更是絕望。”
父母有多對,孩子就有多錯。
田蘇菲的一生,在母親眼里,就是個錯誤。
就像母親說的那樣,她做人做事,只會傻乎乎善良,但從來不會把握分寸。
比如,她愛歐陽蓃,卻從來不知道怎么樣把歐陽蓃照顧得更好。
她想給病重的歐陽蓃抓田雞補身體,居然一個女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三更半夜跑到郊區去,卻不曾想過,萬一出了什么事,母親和年幼的女兒怎么辦。
結婚后的她,為了得到歐陽蓃的愛,一直在默默付出,連帶著母親也幫了她不少忙。
在她與歐陽蓃的婚姻中,如果沒有母親的幫助,或許早已支離破碎。
有了母親在前面帶路,她才體會到,母親當年一個人養家的艱難,于是,從來不會精打細算的她,也開始了張口閉口就是“錢”的人生。
直到母親去世后,她也真正明白,母親的一生,一直在用智慧,盡可能地讓生活變得更好。
而她,始終只是母親背后,被保護的小姑娘。
沒有了母親的幫助與保護,她四處借債度日。
對比田蘇菲的媽媽,反觀我們自己,是否也能意識,我們的強勢,會給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經歷真實生活的磨礪。
孩子的人生,跌跌撞撞,摔倒了再爬起來,每次摔過的傷口,結下的疤痕,都應該屬于孩子自己。
我們可是用強勢,保護、占有孩子一時,卻無法保護和占有他們一輩子。
與其在我們老去之后,眼看著孩子無能為力而懊惱,不如將生活原來的樣子,還給孩子自己。
讓他們去選擇,去鍛煉,待到成人時,便是一身本領,護已周全。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原生家庭。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父母的教育方式,的確欠缺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但是,那是,他們的父母,給予他們;也是他們成長的年代,教給他們的。
我們與其沉溺在父母不當的教育里,不如勇敢地走出來,學會理解父母,和父母和解,也是與自己的前半生做最好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