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看到家長群上面有一位家長在炫耀自己家的孩子。那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待人有禮貌,每天早上起床也不賴床,總是自覺的起床然后穿好衣服。
出門之前也自己穿好鞋子并且放好拖鞋。對待別人也熱情大方,不羞怯。喜歡讀書,熱愛背單詞……大概內容都是在夸贊自己的孩子,并且孩子有這樣的成就,完全是因為是在自己的教育之下出來的。
其實很多小朋友都有這種這一種情況,但是家長誤認為這是一種聽話的表現。實際上,這些行為很大可能反映孩子”缺愛”。
小朋友有哪種表現是說明缺愛呢?
1、討好大人,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有些孩子可能從小就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就開始和父母住在一起,這時候她們就會害怕自己的父母不喜歡自己。孩子就會主動承擔家務,學習也不需要別人監督。無論在誰的眼中都是一個好孩子。但是這樣的孩子心理其實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在家里沒有人愛她。
2、不敢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
如果是缺愛的小孩子,他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害怕別人會反駁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就不喜歡自己,在家中得不到關注。
3、善于觀察別人的臉色
缺乏愛的孩子善于觀察別人的臉色。之前在朋友家做客的時候,看到朋友的孩子彬彬有禮,很是欣慰。孩子準備拿糖果吃的時候,誰知道朋友的臉色一變,她馬上把糖果放下。這個時候朋友的臉色稍微緩和,不斷的夸贊孩子。
其實這并不是一種懂事的表現,而是一種觀察別人的臉色,別人的臉色一變就放棄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迎合別人的想法。
長期”缺愛”的孩子,長大后怎么樣了?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提問的是”被愛滋養長大的孩子是什么樣”。提問者表示想知道被父母疼愛,自信的孩子可以有多優秀。有人回答:被父母滋養長大的孩子,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喜歡就大聲說,不喜歡拒絕。
而另外一個相反的話題:”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大多數人回答”會自然而然和別人保持距離,不敢索取也不敢給予”,”自卑、敏感,無法與人親密靠近。”
那些長期”缺愛”長大的孩子,卻被滋養長大的孩子,過著相反的人生。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松子的父母眼里只有妹妹,松子為了博取父母的關注,開始去觀察討好父母。
一次,松子發現自己在做鬼臉的時候,爸爸會露出笑容,從那以后,松子一直做鬼臉逗爸爸笑。松子因為長期的缺愛,所以會犧牲一切來換取對方的關注,愛。
面對孩子的這些表現,父母要改正自己
家長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表揚,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能夠勇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通過鼓勵和表揚能夠讓孩子肯定自己的價值,不會懷疑自己和否定自己。
家長不要因為自己工作忙為借口,選擇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需要家長的陪伴。家長不僅要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物資需求,還要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是關心的自己的,同時有利于孩子在一種”愛”的氛圍當中成長。由此是面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在睡前和孩子講故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
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這樣有利于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的內心真正想法,同時幫助親子關系的建立。家長要嘗試去理解孩子,用孩子的思想方式去與孩子溝通,建立一種平等溝通的關系,讓孩子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高情商的孩子當然討人喜歡,但是是真的高情商還是缺愛的表現家長要明確分辨清楚。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氛圍當中成長,有利于孩子的性格養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