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撅嘴怎么辦?
昨天看到一位媽媽給孩子讀繪本,說“咱們家小朋友都不愛說話,特別害羞,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到房間里”,孩子聽了很是委屈,還哭了起來。這個媽媽和我解釋說,孩子到了兩歲之后,一方面變得更加的活潑好動,一方面變得害怕獨處,最喜歡施展自己的想象力,他們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
今天,我想分享一個兒童教育心理學家李玟瑾老師的講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李玟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兒童犯罪心理學家、“兒童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專家,曾在武警廣東犯罪心理研究會專門成立了一個專項研究項目,研究的目的是“暴露在兒童心理和兒童行為之間的關系對犯罪心理和兒童心理的影響”。
李玫瑾教授認為,要想預防孩子的心理問題,就要營造良好的家庭關系,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樹立榜樣。
在她看來,兒童心理研究所在國外的大部分時間內,都會有一群父母每天晚上跟孩子們一起看電視,他們會一起看書、聊天、玩游戲。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無法陪伴自己,就會去找一些代替父母陪伴自己的事情。
李玫瑾說過:“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父母的精心陪伴很重要。”
家庭中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大多會缺乏安全感,也會有自卑感,他們會產生消極、自卑的情緒,而他們的消極情緒,就會讓他們在情緒,認知上表現得越來越差。
家庭中缺乏父親的陪伴,會導致孩子的情緒認知上得不到積極的影響,并且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對他人的關心和幫助不愿意配合,這種消極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此外,母親在生活中承擔的角色較多,為了彌補孩子,母親會時不時的虐待孩子,孩子在潛意識里對父親具有天生的崇拜感,因為潛意識中父親會對母親比較親近,而且母親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員,當孩子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的一員,會因為長期對母親不滿,而對父親有過分的依賴和偏見,內心極度不滿。
反之,如果母親經常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并能經常鼓勵孩子,孩子會更加有信心,在受到激勵之后,內心會更加的強大,也會表現得更加自信,同時,也更愿意去配合母親。
所以,母親對于孩子的性格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母親的性格趨于安靜,那么孩子就會更加傾向于與母親的交流,并且母親也會更加善于自我反省,更愿意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但是,如果母親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母親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那么孩子就會變得較為開朗,與母親的性格互動,也會變得更加的親密無間,更加的相親相愛。
由此可見,母親與孩子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而母親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則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如此重要,但是,在這之中,如何才能與孩子進行溝通呢?如何才能讓孩子與母親的溝通更加的順暢呢?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應該要注意哪些問題
1、 關系融洽
有這樣一個事實,母親和孩子之間是完全是相安無事的,雖然并沒有發生什么沖突,但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卻是天差地別的,因為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非常的親密無間,而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關系卻并不是非常融洽。
不過事實上,在當今社會,父子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加親密,反而是父子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的緊張。
正如上文所說,現在雖然很多家庭的親子關系,并沒有變得越來越和諧,但是父親和母親卻依然緊密團結著,這就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不會變得更加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會變得越來越差。
3、父母關系越差,孩子越不聽話
我們在臨床心理學家接診的病人中發現,很多人都存在著“父母關系”的問題。
比如,一個有網癮的孩子,他的家庭氛圍往往就是缺少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愛,他才會去虛擬世界中尋找安慰。
所以說,當我們發現孩子網癮的時候,第一我們要反思的就是父母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