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差不聽話,家長多半會歸結為孩子不愛學習,其實有很多原因,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判斷,有如下幾個原因。
1.生活習慣差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這個與生活習慣相關,也與社會環境有關系。一個孩子和父母說話的語氣態度是在往外化的,是渴望被接納,被尊重,所以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明明很生氣,父母看到孩子這樣子也覺得很生氣,心里只好忍著。而此時,家長不要繼續批評孩子,甚至責罵孩子。
如果父母這時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共情和同理心,告訴孩子,你是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的,你能看懂這個事情嗎?如果孩子需要,父母也應該積極提供幫助,那么孩子會聽得進去。
2.尊重孩子
我們一直以來采用的教育方式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擊教育”、“快樂教育”、“挫折教育”,認為孩子要順其自然,不要太多壓力。
其實,很多孩子在面對壓力時,都會出現緊張狀態,并且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父母應該做的,是理解孩子的壓力,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你能調整好。
但是,孩子需要的不是否定,而是理解,認可孩子的努力,當孩子在面對壓力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發現,給予支持與鼓勵,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
同時,孩子也需要一些放松的方式,例如,和朋友們去玩耍、打游戲、刷抖音,如果孩子的壓力得到了緩解,那么父母的做法是可以轉換為,給予孩子適當的放松,比如給孩子適當的選擇空間、時間空間,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決定、決定事情。
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多一些耐心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在一次講座中說:“孩子青春期出現問題,關鍵在于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p>
她說:“孩子青春期出現的很多問題,主要是來源于父母的陪伴問題?!?/p>
每個人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如果孩子只是單純地用“不聽話”來反抗,父母的指責打罵和壓制都不可取,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到情緒的出口,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面對叛逆的孩子,父母這樣“硬碰硬”,可能會更有效果
“不經歷過兵荒”的人,永遠體會不到時代的煙火,生活的艱辛,因此也體會不到苦難。
不經歷風雨,怎么能知道生活的良苦?
受不了每天面對不上學的孩子,家長每天焦慮不已,但是孩子看上去很痛苦,沒有任何痛苦,甚至還寫一些“反抗”的字。家長說,不上學吧,又開始不高興了,這孩子怎么了?
可是有些家長說,這孩子不瘋了才怪!他家住在半山腰,如果下雨了,他就高興,如果考試沒考好,他就愁眉苦臉,因為他不想上學。
表面上看,這孩子是遇到了困難,但實際上孩子可能會在困難中受到打擊。這也是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不愿意上學的原因。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孩子也會經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家長不能因此而覺得這是一件小事。孩子也是,有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甚至會產生一些無助、難過、焦慮的情緒。孩子的這些情緒,也會影響他的生活,比如會因為家長的打罵而陷入情緒低谷。
人天生都是活在當下的,痛苦會在未來出現,但是人的生活是有高潮和低谷。孩子會覺得是不是死在當下了,他會覺得這些情緒是有力量的,比如抑郁情緒,他會覺得,活著沒意思,沒有意思,就像有人陪我過一輩子,還有人會覺得,活著沒有意思,但是現在我活著就是因為還有很多人陪我過一輩子,所以我更開心。所以這樣的家長朋友們,要善于觀察孩子的情緒,要懂得換位思考,跟孩子溝通。有時候,他的情緒很不穩定,我們就需要把這種情緒轉化掉,然后跟他說出來,說出來,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這樣孩子才會聽你的話,你說什么他就會聽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