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笨死了還不聽話?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小孩子都是這樣的,孩子的學習任務都是大人管著,不用他們操心。他們也就沒那么著急了。
可是,對于聰明的孩子,比如你講的這個,你明明知道他這道應該那樣做,但他就是沒有做到,你有時候說話,他根本沒聽進去。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所以,你要么就試著去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上去想問題,然后你再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第三步,提供選擇。
給出2~3個選擇。
比如說,你是現在刷牙還是5分鐘后刷牙?你是想現在上床睡覺,還是5分鐘后再刷牙?
如果孩子選擇的是后者,那就讓他去做那件事,如果不愿意的話,那就讓他去做另外的事。
如果不愿意的話,那就讓他去做那件事。
“三明治”效應
告訴我們的孩子:一個人的品性,取決于他的看法,而他的看法多半取決于父母的看法。
教育家蔡元民說過:“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因為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問題的折射。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的問題,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并且照出問題的所在。
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并且有遠見的父母。
2.
以身作則,讓孩子更好
為什么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講大道理?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自身也是這么做的。
“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先做什么樣的人”,很多父母自己都不做到,還指望孩子做到。
曾看過一個很著名的公益廣告,叫《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劇中的一只蝸牛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為上帝視野太窄,讓它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被學習占據,只有下班以后,他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那他就完全可以不學習。
結果就是,他被牽著蝸牛去散步,只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每天都在慢吞吞吞地往前走,碰壁的次數太多了。
所以,當家長的眼睛里,看到了孩子的磨蹭,那么請問,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
很簡單,那就是給孩子一個選擇,讓孩子去決定。
如果孩子說:“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激凌,冰激凌,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激凌,冰淇淋,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激凌,冰淇淋,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激凌,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激凌!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激凌!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激凌?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淇淋。”
家長:“冰淇淋!冰淇淋,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淇淋!冰淇淋!你想吃什么?”
孩子:“我想吃冰激凌!”
家長:“冰激凌!”
孩子:“你要吃什么?”
家長:“我要吃冰激凌!”
孩子:““我要吃冰激凌!”
家長:“你要吃草莓還是薯片?”
孩子:“要吃草莓。”
家長:“你要吃蘋果還是薯片?”
孩子:“我要吃草莓”
家長:“你要吃草莓還是薯片?”
孩子:““by,我想吃鮑魚。”
家長:“by,你要吃餃還是薯片?”
孩子:“我想吃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