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打孩子肩膀可以嗎?家長們又該如何去應對?
“打孩子”
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現在,棍棒之下,孩子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們的任性、倔強等,往往就來源于打孩子。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打父母,與父母“打”并無二致,有什么不同?以下有幾點明顯差別。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1. 打孩子,
并不可取
一種情況是,孩子打父母,卻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也就沒有必要了。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打父母,卻不符合父母的期望。孩子打父母,是因為父母希望他能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的優秀,這是一種需要和父母對抗的行為。
而打孩子,是一種需要和父母對抗的行為,是一種企圖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獨立。
之所以說,打孩子是因為父母想把自己揍孩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或者希望通過打孩子,來證明自己的優秀。
這種情況對于那些孩子來說,是正常行為,但父母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你的控制已經無法滿足他的需求,他就會在網絡世界中麻痹自己,亂發泄自己的不滿。
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孩子不會沉迷于手機,遠離網絡呢?
不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或者不想讓孩子沉迷于手機,可以參照上述情況,如果他們能夠自我控制,比如:
每天晚飯后兩個小時內不允許玩手機;
作業完成后可以允許他玩15分鐘游戲;
周一到周五不允許玩手機,周末每天可以玩30分鐘……
這些底線是需要父母提前約定好的,不然等到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到了游戲成癮的地步,家長再來管教,難度其實是非常大的。
因為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特別強烈,不愿意接受外界的一切規則。
所以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監督孩子,在孩子使用手機的時候,把游戲時長時間固定下來,作為提醒。
制定規則,而不是單方面的命令,這對孩子的約束會非常的嚴格,父母要有一定的彈性,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執行規則。
只有父母的規則意識到了這點,孩子才會遵守規則,才能有效管理孩子,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
4、和孩子協商制定規則,不要單方面的命令
其實,孩子不愿意遵守規則,大多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因此,父母要把制定規則的權利交還給孩子,并和善而堅定地執行。
當孩子能夠從內心里面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父母的意見,他們才會聽進去。
家長要善于傾聽,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
孩子在3歲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令父母難以理解的行為。
比如:愛打人,咬人、踢人等。
這些行為是爸媽就要學會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會給他人帶來的傷害。
并且,對于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爸媽在引導時,一定要學會一定的技巧,以“誘導式”的方式進行。
比如:
孩子不喜歡吃蔬菜,爸媽就不要強迫他吃蔬菜了。
比如,爸媽可以在孩子不愿意吃蔬菜的時候,旁敲側啟發,誘導,比如在孩子挑食時,可委婉的對孩子說:“如果不喜歡蔬菜的話,咱們可以不吃,等到下次你再吃。”
如果孩子依然堅持要吃下去,爸媽可以適當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陪孩子做他感興趣的游戲、跟孩子畫畫、帶孩子出去玩、陪孩子做手工等等。
總之,當父母逐漸地讓孩子保持孩子對蔬菜的好奇,孩子慢慢地就會對吃蔬菜感興趣了。
2、給予孩子合理的物質獎勵
在給孩子獎勵時,父母可以選擇一些東西作為獎勵的手段,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可以買一些小禮物,或者一次旅行,比如一個小零食等等,只要能讓孩子享受到物質的樂趣,孩子慢慢地就會對學習有興趣了。
3、做好孩子的榜樣
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孩子與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在這種比較過程中,孩子會很沒有自信心,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對自己的成績有看法,從而導致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最后導致孩子學習興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