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偷偷拿身份證,拿奶奶身份證去注冊,拿爺爺奶奶身份證去注冊。
小孩拿了身份證偷偷拿了奶奶身份證,不愿意讓自己媽媽知道,拿了身份證就不好好學習,該怎么辦?
不少家長,都有這個困惑。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趁著國慶假期,浙江金華交警處,交警接連接到了一起類似的新聞:
杭州蕭山一街道12歲男孩在假期里熬夜玩手機,被爸爸罵了幾句后,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2018年8月,武漢一派出所接到報警稱:一名13歲男孩因長期玩手機,晚上通宵玩游戲,白天在教室睡覺,老師上課時也睡覺,還威脅說要跳樓……
…
手機,突然就成為了讓孩子最親密的伙伴,是當他們最需要我們關愛的時候,也是最痛苦的時候。
我們忙著掙錢,忙著打麻將,忙著帶孩子,好像把手機扔給孩子就消失了,我們還要把孩子拉回去,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孩子想玩游戲,我們忙著工作,給孩子的手機就像個假想敵,隨時隨地可以玩,只要不哭不鬧,我們就滿足了,而當我們無法滿足孩子的時候,孩子就哭鬧不止。
是手機阻礙了親子關系,還是我們拱手把孩子讓給了手機?
所以,我們明白了手機的誘惑,我們就明白了,對于孩子的心理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當孩子看到我們用手機,那么他也必然會用手機來關注自己,父母與手機之間的親密關系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那么,如果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系,孩子就會以其他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這種需求,手機就更加變成了一個工具。
第二個原因、手機背后隱含的是“追求卓越”
如果我們的教育孩子,采取了不恰當的方式,而孩子們呢,也同樣會“追求卓越”,在手機面前,他們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只有手機。
而這個現象背后,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怎么做呢?
我們不能老說,孩子是玩手機的機器,而應該給他們選擇一些更有趣、有利于學習的方式,來轉移他們對手機的注意力。
那么,應該怎么做呢?
有以下三個方法,可以讓孩子主動把玩手機作為一個獎賞。
第一, 讓孩子明白手機的“危害”
父母們都知道,手機的誘惑,很大程度上是在學習、讀書、聽音樂、聊天等事情上。對于我們來說,手機是非常的有吸引力的。
比如,人的自控能力有限,很多時候就會沉迷在里面,刷抖音、看小說、看動畫,在不知不覺中不知不覺中就會形成對手機的依賴。
第二, 正確引導孩子,正確引導孩子。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取決于手機,父母們在手機中的應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沉迷手機,往往是因為他在父母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父母應該和孩子建立更好的溝通,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遠離手機,要以身作則,在閑暇之余多陪陪孩子,去戶外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才是父母要做的。
第三, 學會示弱,給予孩子“無人可依靠”的底氣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無人可依靠”,說的就是,在一個人遭遇“麻煩”時,不如自己一個人,讓孩子去求助,自己去解決。
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即使在父母的面前,他們也是一個人,可以自己解決,而不是被父母“吆喝”的。
比如,孩子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幼兒園放學回來,有點累了,寧愿自己在門口溜達,也不愿自己進去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