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大舅管教
之前,小舅媽與我們分享了一件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侄子今年上二年級,小舅媽說小舅媽跟他說,你和小舅媽不聽話,大舅媽經常管小舅媽,而小舅媽不但不聽還有反作用。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兩個人聊天的時候,小舅媽說了這樣一件事:
表姐本來不想做全職媽媽,因為自己平時上班忙,也管不了孩子。表姐說,她每周給孩子買兩次玩具,孩子玩的挺開心。
侄子特別喜歡,可是表姐卻說:“還是算了吧,還是回家吧。”
結果,兩個孩子就像是開啟了不開玩笑的模式,全程都是哭哭啼啼啼。
這就是因為孩子已經上了小學,所以父母還是有些愿意放手,所以孩子的玩具還是跟著孩子玩耍。
即使孩子之前沒有完成了約定,可是,表姐也不會特別去管,只是問孩子能不能跟得上,當然孩子也會反抗。
反而應該夸獎孩子,比如帶孩子去超市的時候,孩子愿意去的時候,一定會再帶孩子去玩,而不是直接把玩具收起來,讓孩子自己在玩玩具的過程中,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而表姐的這種做法,不僅會讓孩子明白,“隨意丟東西是不好的行為”,還可以讓孩子明白,東西丟了,是要跟家人走的,丟了就要向家人道歉,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個丟失的孩子,而且跟父母也沒有什么話可說。
3、從小養成愛干凈的好習慣
在《幼兒園育兒百科》中,這樣說:“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把所有的東西歸類到一起,并且一定要擺在第一位。”
我在上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比較溫馨的人,我會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小事情告訴家人。有的時候,我覺得這些工作好像還不錯,但是它不像是每天需要去做的事情,每天都在做。有時候,我會覺得有些東西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好處,然后,我就開始有這樣的擔心。
事實上,這些問題往往都會被歸咎于父母。
《幼兒園教育》的作者認為,如果把這些問題看作是家長的問題,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出了問題。
事實上,教育的本質就是改變家長的“唯成績論”,來評價家長。
“唯成績論”是一個歷史的輪回,家長的責任是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改變自己的育兒觀。而不是讓家長們成為分數至上的“分數機器”。
為什么會有“唯成績論”?
1. 過分重視孩子的分數,甚至把孩子當做“學習機器”
在《變形記》中,變形記的主人公是16歲的鄭淵潔。
鄭淵潔在節目中提到他的兒子鄭亞旗,從小就喜歡繪畫、寫作,在學校獲得了無數的獎項,他的父母卻從沒能理解他的心情,他想都沒想就讓他退學去學美術。
而父親的冷漠無情地說,只有好好學習,以后考上好大學,才有出息。
在父親的嚴格的管教下,鄭亞旗越來越優秀,考上了中國最好的大學。
對于這些家庭來說,父親不應該缺席,更應該是要給予孩子愛和陪伴,在他們人生最初的時候,沒有父母陪伴著他們生活,而他們的爺爺奶奶也大多文化程度不高,這導致他們對孩子的愛很少,這也是他們身上的特點。
一、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拿孩子的短板去比較。
父母也是一樣,不能拿自己的短板去比較。
著名的德國著名作家、醫學博士斯賓塞,在他的著作《人的發展》中,有一段話特別強調了他的育兒觀。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天生就適合學習這個;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有這個基因,有的孩子就是有這個基因;
先天的東西不能改變,后天的教育方法也不能改變,但是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努力去挖掘自己的孩子身上的優勢,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