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打你不給錢怎么辦?
孩子不聽話打你,你會讓孩子不聽話嗎?
很多家長都是選擇了用這些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卻沒有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多家長一個啟發。
也就是說,家長用打孩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表面上看,似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從深層次來看,會讓孩子無法理解家長的一些行為,也無法通過家長的言語給孩子明確的定位,從而讓孩子內心變得更加叛逆。
我有一個同學是初中老師,他說過:“‘父母打孩子,歸根結底是為了管教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而非因為管教他,讓他更加叛逆,使他變得更加無法無天,甚至出現人身攻擊、語言暴力的行為,所以他要么不管教,要么不得不管教。
”
然而,家長管教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孩子的行為”,那么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規范孩子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01
標準不規范孩子的自由
其實孩子不聽話,更多是因為家長的標準不規范。在家庭中,父母會被孩子的行為所判定為孩子的行為準則,從而進行各種約束。但是,“規范”這個詞從古時候開始出現,并不是為了規范孩子的行為,而是為了規范孩子的思維。
只是這個標準不適合所有的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家長也應該遵循“規范”這個原則。
在《規矩與愛》的作者看來,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在保證孩子的安全的前提下,去規范他的自由,而不是去教他什么,應該怎么做。
所以,規矩也要在一定的界限內,同時,在一定的規矩內,父母也要學會容忍。
否則,在有些危險的場合,孩子會覺得自由自在,但是,也會對父母感到非常不滿意。
一方面,不允許孩子的行為變成一種束縛,而在另一方面,也允許孩子能夠在一定的邊界之外去自由自在。
孩子的自由自在的程度,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如果父母能在給孩子定規則的時候,既守住底線,又明確了規矩,那么,孩子自然會遵守,因為他知道,這是父母給他的自由。
《從出生到獨立》一書中寫到:
“自由和規則可以使我們的孩子學會在有限的世界里做選擇。
如果規則限制了孩子,那么就意味著,我們自己應該允許自己的孩子在其他方面,更多的自由和獨立。”
父母要懂得與孩子相處,要給孩子建立清晰的邊界感。邊界感的建立讓孩子更加的自律,安全感更好的建立,是孩子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