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乒乓球小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你家娃每天都在不聽話,怎么辦?”
“我家姑娘一天到晚不聽話,有時候還沒打都不起來。”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家長都很疑惑,為什么孩子會在短短一周的時間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想打了”。
實際上,孩子在外面確實不聽話,是受到了一些壞影響,比如家長教育孩子時,習慣說“聽我的,沒問題的”,“打回去也沒什么問題”,“打回去也沒什么損失”。
而且有時候,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采用一些不恰當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就比如故意打回去,但是打回去后就不是很疼了。
第2個原因:孩子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沒有被滿足。
孩子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沒有被滿足,就會導致孩子表現出來的對其他孩子的排斥和排斥心理。
孩子并不是想打回去,而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表現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這就是歸屬感、自我認同感。
第3個原因:孩子覺得父母不懂自己。
孩子在小的時候對父母的話是比較聽不進去的,有些父母,一張嘴就是大道理,孩子就像個“耳根子”一樣,一有機會就想“戰斗”。
我認識一個媽媽,特別喜歡和孩子去廢話,她經常對我說,“七八歲的孩子,打死我也不信。”
有一次,她帶著女兒和弟弟去外婆家吃飯,她發現女兒邊看電視邊吃飯,媽媽說了一句:“吃飯的時候不要看電視。”
結果她女兒邊吃飯邊玩手機,把吃飯的事情拋在腦后。
這位媽媽很生氣,就把手機拿過來,并且嚴厲地告訴孩子“吃飯了!吃飯了!”
結果她女兒邊吃邊玩,她一巴掌把手機扔出來:“你不要再看了。”
女兒嚇得直哭,還在地上打著滾來滾去。
后來,這位媽媽干脆把手機給了她,孩子這才放下了。
還有很多網友也跟她一樣,擔心孩子沉迷手機,但是自己從來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自己說起了手機,還覺得很愧疚。
很多家長會說,是孩子害了自己,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對孩子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可是我們卻不知道,手機才是把雙刃劍,手機對孩子有這么大的威力。
一方面,我女兒已經慢慢的減少接觸手機的次數,另一方面,她也在慢慢的不耽誤學習,對于手機的使用頻率,可以說是越來越高了。
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尺度,以后可能就會像劉姥爺一樣,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影響。
但是,我覺得手機和游戲其實并沒有錯,我認為應該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服務于它,不是為了消遣娛樂大眾。
游戲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游戲本身的錯。
身為父母,我們該拿什么去控制孩子玩手機呢?
《被手機控制的孩子和為手機讓路的孩子》中說:
“孩子看手機,只是他們娛樂的方式,他們失去了現實生活中的快樂,如果他們在真實世界找尋到了樂趣,就不會沉迷于虛擬世界了。”
而孩子面對父母的管控,內心是抗拒的,所以會用哭鬧來表示反抗,其實內心也是有怨恨的。
而這些孩子內心的痛苦,大部分來自于沒有被父母看見,沒有被父母看見,所以他們就想通過更多的自我放棄。
只有當孩子意識到父母在用心看待自己,是能夠懂自己的,父母才能以更加平等的態度去關心孩子,才能走近孩子,給孩子真正的陪伴,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難關。
“共情”需要“看見”
心理學上的“共情”是心理學名詞,是個體心理學術語,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大師卡爾·羅杰斯提出的。
這個概念,來自美國一個管理學大師薩提亞德的理論基礎上,他認為,人有三個特質,分別是: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和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