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老子不聽話,不打也不罵。
我小時候,小時候經常跟我母親在一起住,因為我不聽話經常挨揍,所以她不經常打我。
但是我母親的觀念還是傳統的教育觀念,有時能不能打得過就打。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一直以來,我基本沒有長大。
我母親是個守舊派的人,思想很頑固,喜歡靠著老套路教育我。
我嫂子當時就是這么管教我的,那時候我不上學的。
小學時,她給我買了很多歷史故事書,初中的歷史書,高中的化學書,人家給我買了一本。
我嫂子說:“我嫂子的問題在我這里就不在贅述了,”
我說:“這也不在你的問題上,我在你的問題上就能解決。”
我想,如果我媽用的是“我嫂子,我兒子”這種話,我估計她又要給她個驚喜了。
我父母習慣把孩子當做是“私有財產”,而沒有意識到孩子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最初認識世界的時候,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動物世界里,我想要見到它們,但我擔心我嫂子會教壞,怕他們會破壞我的認知。
而我嫂子就像是一個只有念頭的木偶,用她的想法“拴”在我身上,我又怎么能安心學習?我對她的否定和不認可,最后讓我對我自己的感覺,變得越來越糟。
當我抑郁的時候,我感覺我爸媽已經不愛我了。
有一個鄰居,他家孩子和我嫂子是一對非常相近的。
我嫂子的性格非常不好,時常抱怨她的兒子,一天到晚只知道打游戲,這個“壞孩子”,還想輟學在家,當時,他們還沒有告訴我什么叫“網癮”,后來,我就跟他聊了一次。
我說,“我兒子上了初中之后,感覺挺正常的,從來沒有打過游戲,甚至我們也不怎么管他,他很乖巧的,在學校里還交了一些朋友,雖然成績不是很好,但是人緣很好。”
所以,“網癮”這個詞,其實暗含著一種危險,特別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處于叛逆期,要想自己做主是不可能的。
在《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報告中,有這樣的數據:
“中國青年報”有56.28%的青少年網民,有22.54%的青少年網民,經常在網上玩游戲。
根據最高法新出臺的《2020年中國青少年網絡游戲的研究報告》,國內目前12—17歲的青少年是網癮的高發人群。
孩子們對網絡游戲的沉迷有哪些表現?
很多人認為,孩子沉迷游戲是因為沉迷游戲,會影響學習;
很多人認為,沉迷游戲會影響學業;
很多人認為,沉迷游戲會耽誤工作;
很多人認為,沉迷游戲會導致違法犯罪。
可是,沒有人會這么認為,
《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是把青少年網絡成癮的表現列為是輕度依賴。
成癮者主要表現為:對網絡游戲到了沉迷的程度,而不從沉迷的程度上去找原因。
為什么會這樣?
為什么會沉迷?
如何從心理上去看待這個問題?
為什么“網癮”是心理問題?
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互聯網滿足了青少年尋求心理需求的一種基本心理需求,
如果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
互聯網滿足了青少年的這一心理需求,
可以稱之為“網癮”。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學派的分析》一書中提出,
青少年對網絡的過度使用,
可能會產生一種如饑似渴的饑渴,
而一旦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接觸網絡,
就會不可避免地被這些欲望所控制,
從而導致他們無法控制而導致犯罪。
孩子為什么會沉迷網絡?
上進心的驅使下,
孩子會尋找各種各樣的滿足感,
像賭博、游戲、動漫等等,
這些都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
孩子會不斷尋找一種滿足感,
彌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缺失,
彌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缺憾。
于是便開始用網絡來滿足自己的缺失感。
如果有一次他沒有考到理想的成績,他也許就會沉迷于網絡游戲,
最終放棄學業。
網癮也是一樣,
如果孩子已經對網絡成癮,
家長不需要對孩子使用網絡成癮。
只需要將孩子的注意力從網絡上轉移到現實中就可以了。
沉迷于網絡的孩子,
他們大部分的時間是無所事事的,
這個時候,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找到生活中的興趣愛好,
讓孩子在除了手機之外的其他事情上,
找到另外的樂趣。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減少對于手機的依賴。
結語
孩子沉迷手機,
家長要辯證的看待,
不要一味地打罵孩子。
同時也不要一味地放縱孩子,
而是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去合理使用手機。
(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