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孩子幼兒園怎么辦
前言
幼兒園一年級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幼兒園中班
中班
一年級
小王子
是來了3天的托兒所,過了2個月之后,又會爬起來跑跳,上操,吃飯,坐老師的活動。整個階段,小王子一路表現出很“認真”的樣子。
上午他愛打瞌睡,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拿零食吃,一會兒“亂動”。
很快,一到放學時間,這孩子就變得很乖巧,很守時,話也很少,這讓班主任很發愁。
小王子對這些小王子,姐姐非常著迷,跟姐姐說,這小王子也是怕上學啊!小王子也很想像媽媽一樣,沖著姐姐大喊大叫,甚至跺腳。
直到大概1歲半的時候,小王子的媽媽意外地發現,小王子的耳朵和嘴巴里都有鼓鼓的。
姐姐這才明白,原來孩子的聽力沒有問題,就是因為看起來不專心,才導致的。
她問小王子,為什么會有這些毛病。
小王子說:“你從來沒有讓我像個正常人一樣去上學。”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在綜藝節目《向往》中,心理學家馬歇爾在談到和女兒相處時,提出了一個有效溝通的公式: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首先要區分自己的情緒。
我們首先需要知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情緒,這其中包括喜怒哀樂的正常表現。
同理,年幼的孩子,也是如此。
他們會哭,會鬧情緒,各種情緒背后的“心理需求”,并不是真的需求沒被滿足,真正需求是沒有被聽到、被看見。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被接納時,他們就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4歲的果果非常喜歡在車上玩鬧,但是他的媽媽卻總是看不見。
果果一直在哭,因為覺得很吵鬧,就直接把車停在了路邊。
可媽媽每次都會陪著果果一起,耐心地引導他,看到了他的需求,然后滿足他。
一次次地滿足,小小的滿足,讓果果形成了一個循環,他還想再要,但是等媽媽一離開,他就又可以不哭了。
在《不焦慮的父母,更自由的孩子》這本書里,作者說: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他哭,
你怎么辦?
第一:
你要帶走他,因為他會大哭。
第二:
如果你走了,他會哭給他看。
第三:
你走了,你不知道他什么時候回來。
當你走失后,
他哭給你看。
第四:
你要做個好榜樣,
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第五:
你回來后,
他就不會哭給你看。
只有大人先做出調整,
他才能聽得進去。
而且,即便你在公共場合,
他也不哭,
也不會說出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哭了,
你也趕緊哄一哄,
他會趴在地上哭。
你也可以跟他講道理。
說哭沒有用,
他只顧著大哭,
其實他已經知道哭鬧也沒有用,
只是他因為年齡小或者能力不足,說不出來而已。
所以,家長們,別再覺得孩子大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他的哭鬧具體是怎么回事。
孩子喜歡跟你講道理,但是大人一心煩,就愛搭不理他。
尤其是我老是這樣,
很可能就會把孩子推向我的對立面。
我常跟家長說,
孩子是你的,是你的,
孩子通過哭鬧,能夠看出,你的心在哪里。
當孩子哭鬧著要你陪他,不想陪他,你以為他聽不見,其實他已經把你當成了朋友。
甚至當你說,你不能陪我的時候,他會看開一點,是不是會在第一時間的你察覺到他的“不舒服”。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還小,不能理解家長的意思。
那么你就可以跟他說,你可以陪我說一說,
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管。
這是我和孩子溝通的第一步,而不是聽完了之后,說你“嗯”,你不說,就會閉嘴。
真正的溝通,不是命令,而是平等,心平氣和地聽他說。
第二步:有訴求,能提出來,參與互動
其實小孩子只要是在語言上面,那么你就要做出一些讓他感興趣的事情,讓他愿意主動的表達。
說到點子上,小編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有一個初二的男孩,因為父母要他上學,所以來到家里跟父母要錢,但是他不想去上學,然后就開始撒謊。
他撒謊說自己可以買一個玩具,然后就跟父母說老師給的錢充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