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家里孩子不聽話怎么辦?很多媽媽表示,她們都說這里孩子不聽話,和家長對著干。
首先我們來看看關于這個問題,并且由此得出結論:孩子不聽話有多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是生理原因,比如1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想要探索世界,但是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他們更加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引導。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第二種原因是年齡原因,比如說到了2歲的孩子,特別喜歡爬,但是動作能力不熟練,行為能力相對薄弱,導致家里人比較擔心,于是就會干涉。
第三種原因是孩子的自主性,這個時候孩子自我意識會空前的強烈,希望擺脫父母的控制,當孩子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這個時候他們就會通過和大人對抗來表現自己的能力,想要獲得尊重,想要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身體能力不夠,他們就會通過各種對抗方式來展示自己,例如不聽父母的話,頂嘴,和父母對著干等。
第三種原因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渴望獨立,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同,所以他們就會從父母這里尋求心理上的自由,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變化,而是一味的對孩子的頂嘴進行干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就是一個沒用的人,自然也就不再想和父母溝通了。
第四種原因是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內心孤獨,于是就會從游戲中尋求別人的理解,或者從游戲中找尋成就感。
第五種原因是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陪伴,孩子的成就感很低,所以他們才會沉迷游戲,所以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沉迷游戲。
所以家長要對孩子多點理解,多點陪伴,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游戲更加有趣,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游戲更加刺激,讓孩子不要只知道沉浸在游戲里面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家長要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一些游戲真正的樂趣在哪里,比如和孩子一起打籃球,一起跑步,一起比賽,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戲,可以帶著孩子多出去走走看看看看,開闊孩子的視野,讓孩子感受到不同于電子游戲的樂趣。
比如去博物館或者博物館,讓孩子了解到電子產品的真正魅力,而不是一味地被電子產品所控制。
當家長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時,他就不會覺得電子產品能帶給他什么,只會覺得電子產品能給他們帶來快樂。
最后,家長可以幫孩子挑選一些經典的游戲,比如說看紀錄片,或者是改編的電影,這些都是可以讓孩子明白看電視除了浪費時間,還能增長知識的好方法,可以慢慢培養孩子對于電視節目的興趣。
但是,也要注意這3點:
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控制自己看手機的時間。
很多家長自己一回家就抱著手機,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跟著看。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家長每天下班后,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抱著手機看,我們想要孩子做到少玩會手機,首先自己就要少玩會手機,才能更好的發揮出父母的作用。
第二,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孩子在戶外活動的時候,不管是玩耍還是學習,總是全身心地投入,那對于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第三,制定規則,巧立規矩。
家長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份規則,比如:玩手機的時間,每次可以玩多久。
孩子遵守規則,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關系,還能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明白規則是什么,會讓孩子更好的遵守規則。
比如,孩子玩手機的時間里,家長可以提前約定,比如每次玩手機不能超過1小時,如果這次超時,下次就要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如果超時,下次就要縮短玩手機的時間。
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地明白,規則是用來遵守約定的,而不是用來破壞的,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能體會到遵守規則帶來的快樂,還能學會怎樣用規則約束自己,遵守規則。
建立規則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溫柔而堅定”,就是和善而堅定。
孩子發脾氣,很可能是他覺得自己的力量不夠,需要媽媽的幫助。媽媽的溫柔和堅定給了他堅定的力量,讓他沒有破壞規則的機會,安全感十足。
04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發脾氣,覺得很丟面子,覺得跟孩子發脾氣、講道理是沒意義的,所以自己要堅持原則。
可是,我們的妥協又會給孩子帶去怎樣的傷害?
孩子可能會因此更大的問題,而且破壞了親密關系,我們就無法得到幸福。
好,如果父母有以下的行為,那么一定要小心,如果你的孩子將來是個“問題”孩子,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問題”孩子。
第一個,孩子情緒不穩定
當孩子處于憤怒的情緒中時,他的情緒是沒有辦法表達出來的,我們要知道,孩子是非常需要這種情緒的,他們是需要我們的幫助的。
但如果孩子把這種情緒描述了出來,
他是能夠感覺到的,
而我們家長只需要做到傾聽和共情,比如孩子摔倒了,你可以說:“我知道你摔倒了,
爸爸知道你不開心,
是想把你的小汽車放到嘴巴里,
而不是摔在地上,
這就是情緒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