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半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0-2歲是寶寶們的“第一反抗期”,他們喜歡用自我的感官去體驗世界。
看到什么都想去摸一摸,可摸了又不舒服,如果沒有給他這種體驗,他就會不停的哭鬧,也就是不聽家長的,因此這個階段孩子還不能理解大人的意思,因為年齡太小,他們也不理解家長的意思,因此他們還是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哭鬧不聽話。
如果孩子處于2-4歲的時候,家長采取了錯誤的教育方法,應該及時糾正。
寶寶到了兩三歲的時候,處于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errible two”。
前兩個叛逆期,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喜歡說“不”,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接納寶寶的情緒,因為寶寶在行為上,比如打人,亂扔東西,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讓家長知道,不要試圖用“不”來制止他的“不要”來懲罰寶寶,但是家長依然要溫柔且堅定的對寶寶說:“寶寶,你可以打人,但是你永遠不要打人,你可以使用任何武器保護自己,因為你還太小不能用武器保護自己,這些武器都是工具,萬一你用的話很危險。”或者“你要把地上的玩具整理好,因為這是規矩。如果你能遵守規矩,你可以選擇在下次吃飯前或者睡覺前把玩具收起來,不分類也不亂扔。”
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是不斷完善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而不是只要是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就立即執行,不會因孩子的撒嬌而動搖。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任性,就立刻采取措施,比如打手心、掐脖子等,但孩子就是不聽,家長就暫時沒收。當孩子再次出現反抗行為的時候,家長立刻就再給他立下來,以讓孩子知道媽媽是認真的,不可以打人。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自我管理能力越來越強,你再用原來的那種方式對待他,只會引起他的反抗,到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是不會再“跟你對著干”了。
三、家長需要不斷學習,和孩子共同進步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言傳”大于“身教”,因為耳濡目染的影響,孩子是完全可以耳濡目染的。
《家庭教育》中曾教授這樣說:“一個孩子,首先要擁有良好的品行,這樣他才能獲得成功;其次,品行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去栽培,不然,你很難用管教好他。”
一個良好的品行,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言傳身教出來的。
1. 尊重孩子,對孩子多一些尊重
“我有一個學生,經常在課間玩手機,一玩就是一整天。放學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說著手機里的事情,可是顯然他連碰都不碰,而且還學會了抽煙,學習成績一塌糊涂。”
你有沒有發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好的時候,家長會高興,也會給孩子買手機。可是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很多孩子會突然不在學習了,有些孩子甚至會以絕食的方式來抗議。
有些家長會說:“孩子沉迷于玩手機就不要沒收了,你沒收了他的手機,他就要鬧,所以你不給他手機他就鬧。”
這時候我們可以看看,手機真的能夠讓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嗎?
不知道手機對孩子的危害到底有沒有說清楚,其實手機對孩子的影響有些許悄無聲息。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將一只白鼠鼠放在桌子上,只要觸動開關就可以按時勾起它的按鈕,而白鼠就不知道開關。
結果讓人瞠目結舌。
白鼠實驗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么大的成功,這便是因為被觸動了大腦,它能通過不斷地刺激反饋來強化大腦的行為,讓大腦中的白鼠變得更加活躍,而且它的耐心也得到了加強。
也就是說,如果把一只白鼠放到桌子上,只要按開關,白鼠就會把它拉到正確的位置上,并且不斷重復。
結果在小白鼠學會了按開關的過程中,白鼠只要按動按鈕,白鼠就會按照白鼠的聲音發出聲音,并且會很興奮,很享受這個過程。
如果按一下,白鼠就會重復按按按動按鈕,這就是白鼠的實驗。
如果按一下,白鼠就會不斷重復同樣的行為,這就是白鼠實驗的功勞。
這個實驗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你知道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你又會給孩子什么樣的影響嗎?
1、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差
如果說每個孩子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不一樣,那么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會更加差一些,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表現得更加消極,更加地排斥。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