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叛逆期是幾歲到幾歲,根據不同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特征的不同,不同的孩子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處于叛逆期的男孩,一般會表現為不聽話、脾氣暴躁、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家長和老師的不理解,甚至會和家長頂嘴,用叛逆的方式表達不滿。如果家長能夠正確地引導,早些讓孩子度過叛逆期,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叛逆期不聽話,是每個孩子都有的表現,如果家長能夠早些懂、多些理解,那么孩子的叛逆期就會少些。
1. 三歲左右
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會出現第一個叛逆期。叫做“寶寶叛逆期”。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不聽話、反抗,都是有理由的。
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像個小話癆一樣,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認可,但是又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感到不安。這個時候他們需要一個傾訴的地方,需要的是有安全感的地方。
因為如果一個充滿愛意的家庭,不僅會給孩子提供安全感,還會給他們最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慢慢學會接受現實。
而這個階段的孩子呢,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就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叛逆,更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時,作為父母,不要什么事都給孩子包辦,要懂得放手。
父母應該讓孩子去嘗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的時候要孩子學會求助,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如果他不愿意去做的話,我們也不要強迫他。
美國的心理學家海靈格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他找來了兩組家庭分別給孩子30%的水,并且告訴孩子們:“如果能夠成功的話,就去做一些家務,再大的事情也可以做,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等孩子做好了,再來和他們說:“讓我們一起來,做家務吧。”
結果表測試中,孩子們被要求只能選取3個工作,一個星期只做家務,其余的時間都是看電視的。
實驗結果表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行為習慣都是他們學習的榜樣。所以要想讓孩子學會看電視,父母先要做到自己首先要放下手機。
02 做家務,讓孩子愛上動手做
很多家長總是說自己的孩子還小,家務太少,甚至連自己都沒有能力去做。其實不然,小編認為,這些孩子因為動手能力不夠,而不會獨立思考,
他們習慣性地依賴父母的幫助,或者是依賴父母。
因為孩子會認為,做家務就是他們這個家庭的一部分,是他們的責任,所以他們就不愿意分擔家務,因為他們認為,做家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不是說,父母幫孩子做家務,孩子會不懂得感恩,但是他們會懂得,這項家務活沒有父母,孩子也不會學。
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
父母們都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孩子們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去踐行,而不是說父母們只用一個想法,或者說是一個判斷,而是應該幫孩子們去做家務。
那么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責任感,他們也會把自己的責任當成一種責任,有責任感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們也不會對自己撒謊,更不會撒謊。
一個愛勞動的孩子,不會不勞而獲,也不會養尊處優,所以這樣的孩子在以后面對挫折時會更加從容不迫,面對挑戰,也會更加堅韌不拔,因為這樣的孩子即使遇到困難時也不會畏懼,而是勇于承擔。
相反,當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長卻只是劈頭蓋臉地批評指責,反而不需要撒謊推脫責任,也能讓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責任。
2. 給孩子一些新鮮感
很多孩子喜歡玩游戲,就是因為在游戲中能找到相似的點。
孩子之所以喜歡玩游戲,是因為游戲能夠讓孩子很快的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在游戲中每一次成功都是一個不斷的反饋,因此很多孩子一玩就會有一種虛假的成就感。
這是因為游戲中各種反饋的刺激,都會讓孩子感受到興奮和快樂,這種不良的刺激會讓孩子感覺到極度難以抗拒。
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對游戲上癮。
3. 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其實,在孩子玩游戲的問題上,家長要注意一個關鍵的點,那就是在孩子玩游戲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孩子可以自己決定是否玩游戲,而不是被父母強制性地被父母強行退出。
當孩子可以決定自己玩游戲的時間,那么他們就更有動力去玩更多的游戲,甚至完全不會再去想玩游戲。
這樣的一個好處就是,父母對孩子玩游戲的控制力和介入的度都要比孩子玩游戲要更勝一籌。
而且,孩子可以在游戲中主動積極地體驗到生活中的很多樂趣,在這種自由、自主的氛圍中,孩子就會更愿意跟父母表達。
而對于孩子來說,跟父母聊天,不是被父母管制著、控制著的,而是有一個自由的表達,可以選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