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強烈叛逆(青春期不叛逆,長大后叛逆)
從梵高、拿破侖、海明威等歷史名人到今年初刷屏朋友圈的“天才”譯者金曉宇,再到近日熱播劇《心居》中男主角的母親……3月30日是“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這種時而抑郁時而狂躁的精神疾病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雙相真的只是種“天才病”嗎?南京腦科醫院副院長姚志劍指出,普通人群發病率約1%。且雙相情感障礙具有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及低診斷率和低治療率的“三高兩低”特點。該院心境障礙科副主任王純也表示,只有早發現、早干預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青少年期是該病高發期,13歲少年脾氣“冰火兩重天”
男孩亮亮去年剛上初中,近半年來總是很容易發脾氣。13歲的年紀,是不是開始青春期叛逆了?起初亮亮的爸爸媽媽并沒有當一回事。“后來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容易鬧情緒,有時候沒什么事情或者非常小的事情也會引發很大的脾氣,而且情緒來了以后就很長時間緩解不下來。”回憶起就診前亮亮的癥狀,母親馮女士還記憶猶新。
而真正讓父母感到焦急不安的,是不久前亮亮還表現出了明顯的情緒低落、悲觀甚至不想活的想法。“學習上也是一塌糊涂,不想學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根本坐不住很容易走神”,馮女士回憶道。
一面是暴躁的脾氣,一面是低落的情緒,時不時就“冰火兩重天”的亮亮自己也感到很痛苦。在父母的陪伴下來到南京腦科醫院就診后,經過檢查被確診為了雙相情感障礙。“實際上青少年時期就是雙相發病的高發期,比較早的雙相甚至在10歲左右就有可能發病了”,南京腦科醫院心境障礙科副主任王純說。
圖源 視覺中國
很多人知道抑郁癥,也知道狂躁癥,而對于它們的“結合”雙相情感障礙卻了解甚少。王純介紹,雙相與抑郁癥同屬一個譜系,但雙相情感障礙的疾病性質更靠近精神分裂癥,比抑郁癥要嚴重。而且這類疾病和遺傳、生物學的關系更大。“目前來看,發病原因中遺傳基因的因素占比在70%以上,還有不到30%的因素在于社會心理因素和成長經歷”,王純進一步解釋道。
這就意味著,如果一個人具有雙相的遺傳風險,但沒有受到社會、家庭等因素影響,或許一生都不會發病。而比較‘不走運’的那部分患者既有遺傳風險,再加之成長經歷、家庭環境也不好,遇到了重大挫折等等便很可能促使疾病的發生甚至發展。“這些年我們看到雙相情感障礙比10年前、20年前要多了,其實就跟社會大環境上的壓力大,持續存在的一些家庭矛盾有關”,王純說。
早發現、早干預,堅持長期治療才能帶來較好療效
王純所在的科室自2012年創立,十年間,王純和同事們每月都會遇到約2000人次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他們中有的是初次就診,也有很多人是反復看病不斷調整治療方案。雙相情感障礙癥狀與抑郁癥不同,干預方法也大相徑庭。王純表示,由于七成左右的致病原因是生物學素質,目前藥物治療仍然是治療雙相的重要手段,心理干預則作為輔助。“雙相情感障礙的心理干預更多在于如何保證服藥依從性,怎樣能夠及時地識別癥狀、及早地就醫,還包括如何預防復發,以及怎樣解決患者的人際和生活困難等等。其實心理干預的目的更多的是對其進行支持,而不是單純治療疾病本身,但這對減少復發、促進康復和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的作用。”
圖源 視覺中國
王純告訴記者,就“臨床治愈”而言,雙相情感障礙癥狀控制并不困難,只要遵醫囑吃藥有超過80%的患者可以控制癥狀。不過,若是完全不吃藥還想達到不發作的“徹底治愈”狀態則尚有難度,“我們的藥物可以控制癥狀,并不能夠改變致病的遺傳基因,所以雙相情感障礙也是個慢性疾病,需要堅持長期治療來持續狀態。”也就是說,除了急性期治療用以控制癥狀、縮短病程外,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鞏固和維持期的治療,在相當長時間之后,患者的生物學內環境獲得長期的穩定才可能阻止癥狀復發、促使身體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