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吃飯餓餓管用(寶寶不吃飯餓著管用嗎)
有次去閨蜜家吃飯,閨蜜3歲的寶寶坐在餐桌邊卻東張西望,注意力完全不在飯上。閨蜜對娃說:“寶寶來吃一口,今天的飯飯真好吃。”娃卻搖搖頭。這時候娃奶奶坐不住了,拿起勺子準備喂飯。爸爸卻說:“他不吃就別吃了,餓兩頓就好了。”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孩子出現不愛吃飯的狀況,有的父母可能會認為是孩子挑剔,餓兩頓,孩子自己就會好好吃飯了。可有的家長也會認為,餓解決不了孩子不愛吃飯的問題,餓一頓猛吃一頓,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腸胃。那么孩子不吃飯,餓兩頓真的管用么?
寶寶不肯吃飯餓兩頓就好了嗎?
我家大寶一歲時,已經開始自己用勺子吃飯了,度過了最初的新鮮階段,對吃飯的熱情明顯有所下降。如果遇到不太愛吃的飯,也會出現閨蜜家寶寶那種“一動不動”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往往會采取“放任自流”的方法,并不去逼迫他。有時候連著一兩頓飯他都只吃很少一點,但是很快他也能調整過來。
當寶寶不吃飯時,不去勉強寶寶讓他自己調整,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因為寶寶不吃飯,而故意要餓兩頓,人為制造饑餓感,我覺得就不值得推薦了。
首先,無論是1歲半的寶寶還是3歲的寶寶,在成年之前實際上都處于迅速生長的發育階段,需要很多營養。這樣報復性的“餓”孩子,可能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
其次,孩子不愛吃飯,可能由腸胃不適、情緒不佳等多種原因引起。決定是不是讓孩子“餓兩頓”之前,更重要的是,密切觀察孩子的狀態。
最后,如果是身體不適引起的,則需要爸爸媽媽及時護理,或帶孩子就醫。那么導致孩子食欲不佳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孩子食欲不佳,可能是這些原因
有時候給孩子精心準備的大餐,孩子卻興趣寥寥,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免惱火。甚至想:你就是生活太好了, 餓兩頓啥也吃了。但其實引起寶寶突然食欲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問題并不一定出在“愛吃”或“不愛吃”上。那么孩子都可能因為哪些情況不吃飯呢?
A.腸胃消化不良。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吃得多就好,所以遇到孩子想吃愛吃的時候,往往孩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完全不加控制。但可能寶寶吃進去的量,就給腸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出現大吃一頓后,好幾天都不想好好吃飯的狀況。
這個時候如果用“不吃就餓兩天”,餓過以后吃飯“猛如虎”的辦法,則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最終給娃的腸胃造成很大的影響。
B.出牙不適。出牙期的寶寶如果突然食欲不振,同時出現晚上哭鬧流口水等狀況,媽媽也可以考慮孩子因為出牙不適,導致不愛吃飯。這個時候可以給娃做一些軟爛的食物,讓娃盡量舒適的補充日常所需營養。
C.吃飯習慣不好。表弟的四歲兒子,非常喜歡吃零食。吃飯時卻潦草吃兩口,就鬧著去看動畫片。開始表弟以為他只是吃飽了,后來才發現每次吃完飯,過不了多久,他就會去自己的“零食基地”拿東西吃,原來他是把零食當了正餐。此外,吃飯時看動畫片、吃飯時間過長等習慣,都會影響孩子吃飯的積極性。
D.逆反心理。有位媽媽在私信里我和說,自家2歲寶寶個子很小,為了讓他多吃點飯。家人使盡渾身解數,爺爺假裝和他搶,奶奶滿屋子追著喂,有時趁他高興一口喂進去,孩子還會突然把之前所有東西都吐出來,實在不知該怎么辦了。
如果換位想想就不難發現,吃飯這件本來平常而且充滿愉悅的小事兒,被和生長發育綁定后,反而成了一種指標和任務。
家長焦慮,就開始強迫孩子,如果正好趕上自我意識發展的逆反期。你讓我吃,我偏不吃,吃飯反而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三招讓孩子愛上吃飯這回事
《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中說:吃飯是人的本能,當父母想控制孩子的本能時,事情就會失控。
排除由于身體不適而導致的厭食,其實很多寶寶不愛吃飯,都和父母自身的行為有關系。想解決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并不能簡單粗暴的“餓兩頓”,而應該從多方面來進行調整,培養孩子吃飯的興趣和習慣。
1、讓孩子掌握主動權
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吃還是不吃,吃多少,在孩子擁有自主意識之后,都應該由他自己決定,這甚至會在心理層面影響孩子的獨立性。但家長們往往由于”身高焦慮”,不斷侵犯孩子的私人領域。試想“飽不飽”都不是自己說了算,吃這飯還有啥意義?很多孩子還會因此患上“厭食癥”,到了吃飯時間就垂頭喪氣,提不起精神來。
所以,要想讓孩子好好吃飯,關鍵的一步就是將主動權交給他。“餓兩頓”也是要建立在娃主動不吃的基礎上。不強迫孩子,只是準備好可口的飯菜,他自然會好好吃飯的。
2、建立良好的進餐習慣
吃飯是本能,吃飯習慣卻是后天培養。如果吃飯習慣不好,就會出現表弟家孩子那種,飯不好好吃,飯后吃零食的情況。所以寶寶的吃飯習慣是需要爸爸媽媽控制和引導的。
如果寶寶不遵守家中吃飯的規則,我們可以用平靜的語氣對他說:“寶寶,吃飯時不可以這樣哦,如果你不想吃,媽媽可以幫你把飯收起來,但之后就要等到下一頓咯。”這樣的“餓一餓”才能產生效果,讓寶寶知道吃飯的規則是“定時定點”,而非他餓了就要開飯。
3、讓吃飯變得值得期待
在《食育》一書中作者指出:吃”為孩子們提供了學習人體、健康、環境、社會等眾多知識的機會,孩子們一旦對食材產生興趣,自然就會去思考很多問題。
如果讓孩子進入到廚房,幫助我們一起來準備餐點,了解各種食材在被端上桌之前的狀態。將做飯和吃飯重新聯系在一起。甚至讓娃自己動手,獨立做菜。
或許也會改變孩子厭食的狀況,畢竟自己的勞動成果最香,這樣,孩子才會真正的愛上,吃飯這回事兒。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吃貨”,而父母對吃飯的“強迫癥”,才是扼殺寶寶吃飯興致的罪魁禍首。小時候,吃飯時媽媽經常會說:“多吃點,吃這個,吃那個。”面對一桌子的菜,我卻會覺得興趣寥寥。現在跟倆孩子一起吃飯,我都會表現出很好吃的樣子,自顧自的享受。他們也會因此被帶動,吃得特別帶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