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過最叛逆的事兒是什么意思(你做過最叛逆的事兒是什么歌)
學生期要說最叛逆的事情,應該是偷偷摸摸的談戀愛,初嘗愛情的甜蜜,寫寫情書,牽牽小手,又怕又刺激。你做過最叛逆的事兒是什么?
作業千萬條,寫完第一條。這個9月開學季,好多早已畢業的人都感受到了那些年被暑假作業支配的恐懼。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把作業本扔進洗衣機的、趕作業趕出心臟病的、剛做完的作業被狗子啃了的……每一則新聞都跌宕起伏,驚心動魄之處更是不勝枚舉。
其中,有這么一個沒寫完作業的小學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還一舉登上了微博熱搜——#8歲小學生扛枕頭離家暴走20公里#。
據報道,這個小孩被批評后說走就走,帶著衣服和枕頭,用學生卡坐車去了南坪、楊家坪、紅土地等地,成功打卡“重慶一日游”。
警察蜀黍:挺可愛的
闖蕩江湖還不忘帶個枕頭,是個講究人兒。不過這費老勁才(?)走了20公里,別說重慶主城區了,連渝北區都沒走出去……
于是小孩當晚就被警察蜀黍找到,平安送回。至于回家后是不是還得繼續趕作業,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一臉平靜地看完這條新聞的我,內心感到十分的震動:小時候被老媽一頓收拾后萌生的夢想,居然還真有人替我實現了!
中國小孩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想過離家出走的,肯定不止我一個。
你看乖巧如王源,跟爸媽生氣時想的不也是離家出走(未遂)嗎↓↓
大家的理由嘛,可能是媽媽忙著洗衣服,沒空聽他分析為什么賽羅奧特曼打不過迪迦奧特曼;也可能她想要個弟弟,但爸爸冤枉她是不是怕妹妹搶她新買的洋娃娃……
別笑,再小的事兒都可能成為一個小孩想與爸媽“訣別”的導火索。
再加上電視劇里“小孩離家出走后,家人悔不當初”的煽情套路,可以說每個中國小孩的腦海里,或多或少都閃爍過這個叛逆的念頭。
據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編輯稱,他當年離家出走是剛看完《魯濱遜漂流記》沒多久,準備偷走老爸的魚鉤魚線水果刀——因為住的城市有一條小江,他打算靠釣魚維持生活,造竹筏漂流到海上去。
而另一位女同事則表示,她在籌劃離家出走的時候只帶了個鬧鐘,因為想到第二天要早起升國旗,她還要上臺發表國旗下演講……
孩子們想得是挺美的,那為什么極少有人付諸行動呢?
答案或許只有兩個字:沒錢。
“哭著思索離家出走,結果數了數存錢罐里的錢就慫了”
沒錢的小孩,受了委屈只能去同學家看幾集哆啦A夢 ,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幻想自己離家出走,爸媽痛哭流涕;
有錢的小孩,就能像《小歡喜》里的喬英子那樣,被老媽壓迫得想去深圳看星星,一個飛的就打過去了,還可以自己定住宿。
這部戲里,小陶虹扮演的英子媽媽發現女兒深夜不在家,立即給她認識的英子同學、老師、鄰居……所有可能見過女兒的人打電話。
沙溢扮演的爸爸呢,在得知英子可能一個人去了深圳后,果斷掏出手機查看最近的航班,甚至想連夜跟前妻趕過去找女兒。
如果要用四個字形容年輕觀眾當時的感受,那大概是“大快人心”。
畢竟,現實生活里發生的后續總是跟電視里演的不大一樣。
多少小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走到單元樓下就停腳了,等著被爸媽好聲好氣地求回去,結果干站了半天根本沒人出來找,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更令人生氣的是,回家后發現,家人并沒有發現自己離家出走了。
當然,沒被發現也不一定是什么壞事,總比那些回家后迎來的不是道歉和擁抱、而是一頓男女混合雙打強得多。
像是《家有兒女》里,劉星的小伙伴鼠標,就因為考試作弊被請家長,在劉星的慫恿下離家出走了。他爸媽的反應也是rio真實。
在同為家長的劉梅夏東海面前,他們能夠意識到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為自己對孩子管得太嚴,是他們對不住孩子↓↓
在孩子的同學劉星面前,他們也能保證,如果孩子能平安回來,他們絕對會改正自己的錯誤,孩子成績再差也不會打他。
然鵝,等鼠標聽信了這話出來見他們,他們上一秒還是相擁而泣:兒子你沒事兒吧?找不到你我們可急壞了↓↓
下一秒又變回了孩子離家出走前的模樣:臭小子你是不是想挨打?!
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爸媽們確實有的地方做得不夠好,容易讓孩子們心生怨氣,想要逃離家庭、獨自美麗。
但要知道,人生在世,平安二字。
“離家出走”并不值得提倡和驕傲,只不過是我們長大后對大膽童年的一段回憶罷了。拿賭的那一口氣換自己一條命,真的不劃算。
離家需謹慎,出走還是算了吧。
早戀逃課打群架,都是少數
前兩年網上有過這么一個段子——
“請用一個字描述自己。”
“叛逆?!?/p>
說這是形容當代中小學生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只存在于幻想中的)離家出走,已經是他們做過最叛逆的事了。
面對上面這道填空題,相信很多人都是哐哐哐全選:叛逆個啥呀,誰小時候不是夾著尾巴長大的???
中國小孩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乖的了!
誠然,我們身邊應該都有那么一兩個叛逆的同學,和家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可以傳遍整個學校+小區。
像《小歡喜》里的季楊楊那樣,借當眾寫檢討的機會“報復”爸爸多年不在身邊、臨近高考了才開始關心自己的“虛偽”↓↓
然后坦然迎接他爸來勢洶洶的巴掌↓↓
而你(也是我),別說在那么多人面前陰陽怪氣地諷刺家長了,估計稍微大點聲地跟家長拌嘴都不敢。
沒有逃課,沒有早戀,更沒有打群架,連頭發都十幾年如一日地不燙不染……對于“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我們來說,成年前最叛逆的一刻不過是放學回家光顧著玩兒,第二天早上趕去學校抄作業。
表面上看著最“慫”的方一凡,還敢逃課去商場玩跳舞機呢
拒絕了青梅竹馬的追求,并一時沖動跟陌生人開了房懷了孕,是青春片女主干過最叛逆的事情;
拒絕了我媽大力提倡的艾灸,并在高考那年的三伏天一天吃三根雪糕,是我干過最叛逆的事情。
你看,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國產青春片的票房口碑都那么差,因為里面的情節編得太離譜了,是廣大普通觀眾想都不敢想的,更別提做了。
@白駒麋鹿:十年前的夏天干過最叛逆的事好像也不過就是趁爸媽上班,坐在地上看一整天的《還珠格格》和吃五根綠舌頭。
話說回來,導致“中國小孩很少叛逆”這一后果的原因,不單是我們膽子太小,還有爸媽們膽子太大——從不怕給孩子揍出什么毛病。
親生的,下手才這么狠。
多少人只有親身“作死”過,才發現自己爸媽其實是隱姓埋名的武林高手,10米開外一拖鞋居然都能打你臉上。
中國家長:哪有什么叛逆少年,還不是缺揍。
年紀越大,越不敢叛逆
在普遍的認知下,小時候討人嫌的,長大了往往是浪子回頭;而從小就讓人省心的,將來也許會變本加厲地找回那些早年沒發散出來的叛逆。
但事實上,成年人的叛逆卻是卑微大于刺激,理智大于沖動,在社會良知和良心譴責(以后者為主)這兩根大棒底下小心翼翼地鬧騰著。
比如,成年后,有人做過最叛逆的事是,收到老板消息后故意過十分鐘才回,以及每天都能找到一個不去健身房和多點杯奶茶的理由。
明知道這樣不符合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那樣才是當代優秀青年應該做的,但沒辦法,就是不想那樣。
你說這是杠精,他也認了。
圖源:@語文指揮中心
當然,這種專屬于成年人的小叛逆并不是網友@桀瀾肆夜 說的那種“活體ETC”,見到什么都想抬一下杠:
“當很多人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就注定有一部分人無緣由的厭惡它。這部分人應有八成從小到大沒敢干過什么出格的事兒,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唯獨把這一點要跟世界敵對的叛逆用來在網上當杠精,以安慰自己絕非平庸?!?/p>
不同于小時候,不想寫暑假作業只用挨幾句批評,最多抗頓揍,成年人都是年紀越大,越知道不循規蹈矩帶來的后果會有多嚴重。
于是他們變得越來越乖巧,連“離家出走”的念頭也不敢有了,恨不得成為辦公室里的小透明,讓人挑不出錯來。
正因為經歷過黑社會的毒打,成年人已經習慣了生活的定式,深知只有自己給自己收拾爛攤子,所以表達叛逆時只能小范圍搞砸自己的生活。
越是這個時候,人類就越羨慕動物,可以仗著自己的“文盲”身份,想干嘛干嘛,一個憤世嫉俗的背影就足以表達對文明社會的反叛與不屑。
一個不愿合群的睡相就足以表達對族群關系的冷漠和叛逃。
圖源:@PANDAPIA
哦,這個“毛筍”可能是發現了自己的社會地位:老子是國寶,想上樹就上樹,你們算什么東西?
emmmm……除了大熊貓,貓科動物可能是最叛逆的生物了。
但也不絕對,有時候它上樹吧,并不是叛逆,而是求生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