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叛逆與心理疾病)
每年5月25日是“心理健康節”,又稱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這個節日主要源自于2004年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共同決定,其目的是提醒大中學生能夠“珍惜生命,關愛自己”。
一個人若沒有靈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樣
一個人除了軀體健康以外,還要有心理健康,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身心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定義:健康需要包含三個要素,分別是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會適應能力。
尤其是作為人生重要的成長時期,青春期的孩子們同樣需要承擔著身體與心理關鍵性的轉折。
對于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情緒以及社交方面的變化,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16%的疾病、傷害都是因心理健康問題而造成的,抑郁也成為青少年因病致殘等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發布《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中出現輕度抑郁的占為17.2%,而重度抑郁的占為7.4%。
面對心理的“亞健康”,究竟該如何調整?
一、正確看待得與失
生活中總是會有收獲和失去的,對于成功,我們應該要接著努力,而不是驕傲自大;
對于挫折,不應該氣餒,而應該迎難而上,學會在失敗中尋找經驗,這樣自己才會成長起來,在面對下一次難題的時候,才會有與之抗衡的資本。
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要因為失敗了就覺得是自己不可以,久而久之容易導致自己不自信,自卑抑郁。
二、學會自我鼓勵
只有自己強大才是真的強大,這樣在對待一些挫折的時候才能“百毒不侵”,保持樂觀的態度。
學會自我鼓勵,平時覺得失落難過的時候可以看看別人是怎么面對和處理的。
三、多與朋友交流傾訴
生活中有幾個可以傾訴煩惱的朋友其實是很好的,將自己的煩惱說與別人聽,聽聽別人的意見,而不是自己胡思亂想,消耗精力。
很多心理亞健康的人也是因為沒有很好疏導自己內心的壓力,積壓久了就會出現問題了。
四、注意飲食
人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選擇吃一點甜食。
吃甜食可以讓自己的心情愉悅,或許在煩惱的時候,吃一點甜食會讓自己的心情好起來。這樣就不會太過煩惱,整個人的狀態也會好很多。
五、培養自己的愛好
在覺得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做一些自己喜好的事情,比如說畫畫、讀書和跳舞等。
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忘卻那些煩惱,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既能讓自己心情變好,也能鍛煉鍛煉自己的身體或者是提高技能。
另外,還可以增加運動頻率,運動頻率要比單次運動時長對于心理健康的預測效力更為顯著,建議一周至少3次戶外活動時間。
通過慢走、快走,以及做一些伸展性拉伸運動,都能夠有效改善負面情緒。
那些“叛逆”的年輕人,可能已經生病很久了
據世衛組織估計:2020年全球兒童精神障礙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5個致病、致死或者致殘的原因。
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以及行為問題的困擾,每年至少有25萬青少年因精神心理問題而失去生命,而主動就診的卻不到患病人群的2%-3%。
但往往很多人,包括家長們,總是認為這些原本因疾病所引發的癥狀,往往就是“叛逆期”的標簽所遮蓋,直到發現后可能為時已晚。
那些深陷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的孩子,他們不是叛逆,而是生病了。
此時,我們需要主動了解和親近,幫助他們共同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