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學生認字少閱讀能力差怎么辦(小孩讀二年級語文成績差怎么拯救)
表姐這幾天有些焦慮,因為上二年級的丹丹上學期期末考試的表現不是很理想,答大題都是蒙的,一問她就說老師沒有這樣講過,加上今年河北開學很晚,于是忍不住就問女兒的語文老師該怎么辦?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語文老師表示,表姐對丹丹的教育方法跟很多其他家長一樣,犯了“揠苗助長”的毛病,低年級的孩子正在打基礎,買練習冊一定要買簡單的,以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主,越難的學習資料越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
聽老師這樣講,表姐認為很有道理,確實自己之前給兒女買的資料比較難,她的學習興趣也不高,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催促她基本不會自己拿來看,于是表示這個學期就抓基礎,把基礎抓牢。
看到家長這么有決心,語文老師建議表姐接下來就抓兩點:
第一,識字量。字詞是學好語文的基礎,高年級不再教生字了,低年級的孩子一定要多自學一些字詞,對以后學習速度的提高很有幫助。
第二,閱讀。閱讀多的孩子識字量不會差,不要只學語文書,要大量閱讀課外書籍,這樣學習能力才會好,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做支撐,以后語文落隊了怎么補都補不上來。
事后,語文老師補充道,所謂的課外閱讀,范圍非常廣泛,既可以是故事書,也可以是商品包裝上的文字和配料表,或者是街頭小廣告、菜譜、春節貼在門口的對聯……盡可能地擴展孩子的課外知識。因為現在國家推行素質教育,不僅高考,連中小學也在進行考試改革,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型、探究性試題比例,靠死記硬背課本里的內容是很難拿高分了,這就是為什么好一些試題“老師沒有這樣講過”的原因。
孩子的書架上一定不能缺少歷史書
近幾年我國教育制度不斷改革,將中國歷史文化傳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全國中小學更換了中國歷史文化比重更高的部編版教材,中考、高考試題中有關歷史人物或典故也從不缺席。另外,各主管部門還聯合央視隆重推出《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一系列大型文化節目,目的就是為了做好中國的歷史文化傳承。
孩子多讀歷史書,腦袋里就裝滿了很多的素材,將來寫作文時就可以引經據典,文學水平驚艷眾人。所以說,想讓孩子在學習上不吃虧,就應該讓孩子多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越早讀歷史,優勢就越大。
當然,讓孩子讀歷史,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歷史的價值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歷史雖然過去了,但卻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從歷史的興衰更替中我們可以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個人的家國情懷和遠大格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