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度過一個不叛逆的青春期(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
青少年不叛逆,反而是反常。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由于青少年是兒童建立"自我認同"的時期。對家庭生活和現實社會潛移默化了十幾年之后,孩子們開始把所有的經驗、見地和觀點綜合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自主決定、協調和認同的自我形象意識。
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這個自我只是一個孩子。
在孩子有了完整的自我意識,對周圍人懂得如何應付和溝通,對自己的學業和事業有了自己的看法,對自我的知覺形象,也能客觀地看待,這就是所謂的"心靈成熟,思想成熟"。

但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識能順利地成長,并能與父母和睦相處,這是很難做到的。
比如貓咪,別看這只可愛的小寵物表面上溫順,好像與世無爭。事實上,每個貓咪都有自己的領地,當然鏟屎官也有"特殊通行證",但是如果另一只貓咪闖入,侵犯了它的領地和家園,那只貓咪肯定會大叫、亂毛,甚至還會與陌生的貓咪撕咬。
事實上,進入青春期的兒童也是如此,在這個成長階段,兒童就像一只小貓,從思想、行為、意識等方面不斷地為自己劃定"領地",不斷地自我暗示:該說什么,該做什么,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才符合自己的個性、風格和腔調。
當孩子建立了"自我意識",劃定了"疆界"時,家長立即火冒三丈,強烈反對,這時孩子便收斂了心,然后自我暗示:在這種情況下,不能這樣說,也不能那樣做。
于是,身心逐漸成熟,但心智尚且天真幼稚的青少年,在老師、家長和同學、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地為自己劃出"領地",確定邊界,最后描繪出只屬于自己的行為方式、生活態度和思想意識。
這一過程中,如果孩子遇到了更多的支持與鼓勵,那么他劃出的"自我意識"領域就會更大,思維更活躍,心態更平和,心胸就會更寬廣;如果孩子遇到了更多的質疑與否定,那么孩子劃出的"自我世界"領域就會更小,在陌生人面前,在麻煩事和重要時刻就會退縮,停止前進。
有的孩子,從小就乖巧懂事,對父母和老師言聽計從,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心中有無數的煩惱、困惑和痛苦,都會聽從父母或其他人的建議,最終成為別人想要的人,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更為不幸的是,這些孩子的父母常常為他們的孩子感到自豪,認為他們乖巧懂事,不叛逆,不惹麻煩。然而,受父母嚴格意志與計劃的"包辦式教育"訓練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見與應變能力,難以適應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細微變化,更難以應付困難與挫折。
父母親認為順從的孩子有出息,不叛逆的孩子好伺候,而不懂得青春期順從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質極差,經不起生活的大風大浪。
想象一下,當我們樹立了人生目標,向著理想勇敢地前進時,如果遇到了父母的反對,又回頭一看,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標出了舒適區、無人區和盲區,那我們將來還能走到哪里,能達到多少目標?
對青少年兒童也是如此,對于兒童的反叛反抗,父母應多一點寬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