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教育孩子的弊端(低聲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前幾天早上,琳琳特意早起,為七歲的兒子小安準備早餐,做好早餐之后,琳琳就去叫兒子起床,結果因為小安沒睡醒,耷拉著臉,臉上寫滿了“我不高興”四個字。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看到這一幕,琳琳心想:“我辛辛苦苦早起給你做早飯吃,到頭來你還不高興了?”琳琳又催了幾次,可是小安依舊不愿配合著吃飯,坐在那一動不動。
琳琳心里的怒火一下子就被點燃了,直接站起來對這孩子就是一頓吼:“你不吃是吧,有本事你今天一天別吃飯,我看你能餓多久?”

當媽的都知道,脾氣一旦爆發是很難被收回來的,不說個心里痛快是絕不罷休的,可是吼完之后,琳琳看著兒子眼睛里閃著淚花,心中立馬就后悔了。
琳琳有心給孩子解釋,但是最終沒有將道歉的話說出口,急匆匆收拾一番就送孩子上學去了,這幾天琳琳能明顯的感覺到,兒子小安下意識的不敢看自己的眼睛,和自己說話也是唯唯諾諾的。
這讓琳琳很是心疼,回想起那天自己的行為,她也非常后悔。
其實,很多家長在“高聲教育”孩子的時候,通常分為三種情況:
一、認為聲音小了對于孩子沒有威懾力,于是便對孩子大吼大叫,讓孩子下次能夠“長記性”。這樣的孩子在聽到父母的大聲命令之后,一些行為往往會有所收斂,但是會在孩子心理留下一些難以磨滅的傷痕。時間久了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
可是很多家長并沒有真正地去關注孩子的內心,只看到了孩子外在的行為,更加認為自己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
二、被孩子“一點就著”,分分鐘就炸毛的家長。
這樣的家長在看見孩子做了一些令自己不順心的事情時,嘴巴就會像機關槍一樣噼里啪啦說個不停,整個房間都會充斥著她的聲音。
但每次吼完心理又會有愧疚,覺得自己的剛才的行為有些粗魯,不該這樣對待孩子,可是想要自己給孩子道歉,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索性裝作事情過去了,時間一長孩子就忘記了,但其實父母在吼了孩子后,孩子對這件事的記憶會非常深刻,有時候你想不起小時候發生的一些事,但要是說起小時候怎么被父母打,那你一定會很清楚。
三、除了上面兩種父母,還有一種比較機智的父母,這類父母在吼完孩子吼會立馬給孩子解釋剛才為什么會發脾氣,會向孩子道歉,求得孩子的原諒,告訴孩子自己還是和以前一樣愛他并且一如既往。
在孩子心中,如果孩子經常將父母的吼叫和責罵歸結為自己的過失,會導致孩子自身的性格變得敏感,易波動,簡單來說就是會形成自卑的性格。被吼大的孩子,心理也會比同齡人更加脆弱。
做到這幾點,戒掉大吼大叫
1,慢一點,給孩子多一點時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是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導。多給孩子一點時間,
每個人的成正過程中總避免不了犯錯,成年人都會犯錯更別提小孩子。古人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慢下來,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一點耐心,少一分焦躁,把握好孩子的成長節奏,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體驗
2、讀懂孩子的內心需求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涂抹色彩的筆在父母手中握著。
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要讀懂孩子的內心需求,就像大人有時候也會心情不好一樣,事情總會有一個“導火索”,理解孩子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才是最有效的途徑。
為人父母是一門學問,有時候更需要換位思考,讀懂孩子的需求才能減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3、學會控制情緒
父母情緒的好壞,對孩子來說有著巨大的影響。消極的情緒會帶給孩子不少負能量,語言傷害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當父母想要大吼大叫時,努力平靜下來想一想,自己這樣做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吼完之后就能解決問題嗎?對孩子會產生什么影響?
把孩子作為宣泄對象是一種很不負責的行為。這樣做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壓力,還會逐漸破壞親子關系的穩定性。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父母的態度是決定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好的情緒教育才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