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叛逆你應該越高興(其實,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
凌晨1點,朋友發(fā)圈: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tǒng)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氣到失眠!晚上批評孩子兩句,她竟然摔門,躲房間,還反鎖!她才六歲,現(xiàn)在孩子叛逆期都來得這么早嗎?我的更年期是不是也可以提前?
朋友的孩子自從上了小學,就開始各種叛逆,用朋友的話說:我感覺這一年我老了十歲。
每天晚上都在一個死循環(huán)里游蕩:媽媽輔導作業(yè)——孩子有做錯的地方——媽媽批評(有時候只是輕微地糾正孩子的錯題)——孩子暴怒——媽媽暴怒——孩子暴怒——媽媽暴怒……
朋友有時候氣得把“豬隊友”一起罵上:都是我們對她太好了,現(xiàn)在變得無法無天,一點都沒有感恩的心。其他孩子哪有獨立房間,她這么小就有自己的空間,還敢天天反鎖門!
家里出了個叛逆兒,如同一顆行走的炸彈,隨時準備爆炸。
當大家都在關注孩子“叛逆”時,是否有看到背后的需求?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男孩伊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學渣”+“搗蛋鬼”,學校老師非常厭惡他。
但誰也沒發(fā)現(xiàn)他的調(diào)皮搗蛋是無助的信號——他患有閱讀障礙癥,就連簡單地“把書翻到第幾頁”,他都沒法做到。
明明自己很努力,卻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可;明明自己很努力,成績卻依然倒數(shù)。他很無助,很茫然,不知道怎么辦,唯一的辦法就是發(fā)泄負面情緒,故意搗蛋,報復那個看不到自己的老師和家長。
孩子越叛逆,越需要大人的幫助。
電影《芳華》中的何小萍從小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她很希望媽媽能夠陪陪自己,可媽媽沒法做到,所以她故意把自己淋生病,發(fā)燒,只為能夠單獨享受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
她后來之所以沒有繼續(xù)“自殘”,是因為她發(fā)現(xiàn)即便自己發(fā)燒,也換不來媽媽悉心的照顧和關心,她很絕望。
而有多少孩子,通過頂嘴、不聽話、生病,可以獲得媽媽百分之百的關注?那這些孩子是否就會通過這些方式來尋求父母的關注?
曾問過身邊幾個寶媽,因為哪些事情覺得自己孩子叛逆?
“外出游玩,說了穿褲子更合適,她偏要穿裙子”
“說了別喝可樂,非要喝”
“天天就喜歡看少女動畫片,沒營養(yǎng)。我希望她能多看名著、紀錄片,增加知識。”
可寶媽們仿佛都忘了一點:
究竟是你穿還是孩子穿?
是你喝還是孩子喝?
是你看還是孩子看?
強勢的媽媽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在要求自己作為母親的權威不可侵犯,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執(zhí)行自己的命令和要求,如果有其他意見,那就是叛逆——因為孩子不聽(我的)話了!
孩子認為“我長大了,我的事我決定”,媽媽認為“你還小,必須聽我的”
于是,叛逆誕生了。
所以,叛逆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總喜歡過多地管束和壓制孩子。
有句話總結(jié)得很精辟: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