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女孩
家有兒女的都避免不了談論一個父母所關心的話題:青春期。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有人說,生男孩還好,如果生了女兒最令人操心,最擔心女兒太早熟,所以,很多青春期的話題都避開不談。
隨著女兒的長大,身體各方面逐漸走向成熟,但對于有些青春期女孩來說,卻是一個“煩惱”。因為身體的變化,讓她感覺很不自然,甚至開始感到羞愧,走路都喜歡低著頭,不敢看著別人。因此,性格也變得內向不愛說話。
我從小一起玩到大的鄰居松松就是這樣一個女孩,我們讀初中時每天都約一起放學上學,過了很多年參加工作她才告訴我,對她影響最大的陰影,藏在身體里十幾年了。
她和我談起了她的初潮,那時她剛好讀初二,大概12歲左右,有一天總感覺下面黏黏糊糊的,上廁所一看,自己都嚇哭了,當時不知所措,也不敢告訴父母。這么一說我剛到很納悶,就算不方便和爸爸說,但為什么不敢告訴媽媽呢?
相信很多生活中的女孩也會有類似情形,大部分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很多時候都是媽媽洗衣服才發現是女兒初潮了。
傳統父母容易忽略的幾個方面,下面的做法值得借鑒
第一,和女兒聊初潮的話題
由于傳統的思想,中國大部分父母會有意避開這個話題,關于初潮的話題不好意思和孩子溝通,覺得開不了口。
特別等孩子到了初中,男孩最明顯的發育特征是長喉結、胡須、聲音變粗;女孩的發育特征是乳房開始發育,還有就是初潮。父母以為這些等孩子大了自然會知道了,不需要刻意花時間精力和孩子聊這個。其實,這是不對的。
你不聊不代表孩子就會懂,如果你都覺得這是難以啟齒的事情,那么孩子也會覺得這是不好意思的事。
第二,和兒女進行發育前后的心理建設
為什么要和孩子做發育前后的心理建設?
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發育前后幾乎對每一個孩子來說,變化是很大的。你會感覺到,一個他/她是如何從一個孩子,逐漸過渡到一個成年人的狀態。但問題來了!很多男孩女孩并不喜歡自己。
比如,有的男孩不喜歡自己長胡子,也不喜歡聲音變粗;有的女孩不喜歡自己的乳房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會含著胸走路,時間久了,就開始駝背,影響了體型;還有女孩不喜歡每個月來例假,覺得太麻煩,還是做男孩子好,生活中的裝扮開始傾向于男孩子,剪男孩的發型,穿男孩的衣服,連行為舉止都像男孩。
所以,和兒女們進行發育前后的心理建設非常重要,有利于幫助形成孩子正確的觀念,正確積極地面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學會欣賞自己。
第三,從言語和行為上尊重青春期孩子
雖然在父母眼里,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但青春期孩子不一樣,他們格外敏感,自尊心強,會特別在意他人的眼光。這時候,最需要父母用對待像朋友一樣的態度對待,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
我小時候的鄰居松松初潮來臨時,她的媽媽居然取笑她,這很讓她感到羞愧,認為這是很丟臉的事情,以至于給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我更希望這是媽媽無意間開的一個玩笑,如果當時在言語上尊重孩子,多一些心理建設,或許松松就不會對這件事耿耿于懷了。
父母該如何幫助青春期的孩子趕走“煩惱”
煩惱并不是父母的專屬,青春期孩子的煩惱一點也不會太少,一般最常見的有:
關于身體
關于異性關系
關于心態
關于性的困惑
關于學習
關于人際關系
關于自我保護
關于父母關系
《青春期女孩的私房書》中有說這8大青春期孩子的煩惱,這些煩惱,10-18歲的男孩女孩都會遇到,如果,在孩子這個年齡,有父母的幫助和引導,孩子會更加積極陽光,也容易形成正確的三觀,反之,就容易陷入困境,遇到問題就爆發、逃避或壓抑,久而久之,不利于身心健康。
父母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幫助青春期孩子剛走煩惱呢?
讓家成為孩子的“心靈港灣”
最重要的是營造溫馨、友好、和諧的家庭氛圍,除此之外,學會敞開心扉,和家里人溝通交流。定期舉辦家庭特殊時光,比如一起看電影,一起喝茶,品嘗美食,一起下棋,一起出游等待。
《青春期女孩的私房書》《青春期男孩的私房書》里貼心地講述青春期男孩女孩生理和心理的小秘密,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并讓孩子愿意打開心門,說出自己的困惑,而不是等到出現問題,然后不知措施或焦躁不安。
讓自己(父母雙方)成為孩子的優秀榜樣
關于榜樣,父母的角色都很重要!例如,父親可以給予男孩力量感,是男孩學習和崇拜的偶像,也是女兒生命中最愛她和她最愛的“男人”,父親和女兒的關系,甚至會影響女兒今后的婚姻觀。
教會孩子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現實社會是復雜多變的,人也是會變的,問題不會永遠存在,我們沒有辦法阻止事情如何發生,但我們可以做到,不讓那些問題困擾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