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應對青春期孩子(如何看待孩子青春期叛逆)
不得不承認,我要面臨“青春期養育”的問題了。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之前,看過很多“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的文章,總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距離更年期也就不遠了。
所以,當意識到我兒子進入了青春期這一客觀事實之后,我是有些恐懼甚至抵觸的。因為我覺得我還年輕,距離更年期還很遠啊。
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是人體迅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第二個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一般在10歲至20歲之間,持續時間1~5年不等。
也有特殊的個例,比如:
- 青春期是好孩子,成年以后才叛逆。
- 青春期的時候因為父母干預不當或環境問題,導致孩子叛逆時間很長,持續到成年甚至婚后。
青春期,是孩子“個性化”的過程
簡·尼爾森博士說:“十幾歲的孩子想要探索他們和自己的家人有多么不同,他們對各種事物有怎樣的感受,是怎樣思考的,以及自己有什么價值。這種和家庭分離的過程,叫做‘個性化’。”
青春期的過程,就是孩子完成“個性化”的過程。
如果我們以不理解、不引導、不支持的方式,阻止他們探索個性化,孩子有可能會一直“叛逆”下去,直到與我們分離。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進入了“青春期”?
兒子11歲半,前兩天他對我說:“媽媽,我不知道為什么,最近情緒越來越煩躁,總想發火。明明沒什么大事,可就是憋得難受,想發脾氣。”
這是兒子對我的“求助”。他很細心,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變化。
生理成熟的過程,伴隨著突然而強烈的荷爾蒙變化,會造成情緒的突然波動。
所以,最近這段時間,我盡量在他完成學習內容的前提下,給他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自己安排事情(包括看電視、看漫畫、玩玩具),不去頻繁干涉。
除了情緒波動大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行為,幫助我們判斷孩子是否已經進入了青春期。
- 一直邋遢的孩子,突然間變得干凈整潔,注意形象了。
- 一直懂事聽話的孩子,開始不斷說“不”,并挑戰我們的權威。
- 從來不化妝的女孩子,開始偷偷摸摸描眉畫眼了。
- 父母成了讓孩子尷尬的人,孩子嘗試遠離父母,越來越注重在同齡朋友中的歸屬感。
- 上一秒還和顏悅色的和我們說話,下一秒就大吼起來。
- 開始對我們有秘密,一些事不再對我們說了。
- 有喜歡的人了。
- 父母的批評、嘮叨、指責甚至打罵,都對孩子沒有效果了,孩子有足夠的力量無視我們。
- 孩子開始變得格外自卑,或者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如果你的孩子同時占了其中幾條,那差不多已經進入了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不可怕,只要我們端正心態面對他,給孩子適當的理解和引導,孩子會在青春期中快速長大。
不要搞錯對象,別把孩子的“叛逆”看成是對父母的“宣戰”
孩子對我們說“不”,表面上是挑戰我們的權威,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在探索這個世界,衡量自己的能力,找準自己的位置。
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叛逆行為,看成是對父母的挑釁或宣戰。我們要學會通過孩子的叛逆行為,分析孩子背后的原因和動機。
【例】
孩子之前每天都是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已經執行五年了。可是,突然有一天孩子非要先看電視,說自己可以把握時間,睡前完成作業。
如果我們把他看成是對我們的挑釁,我們就會認為孩子不聽話,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孩子越想挑戰我們,我們就越想贏過他。于是,“權力之爭”就開始了。無論哪一方勝利,結局都不會太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贏家。
可是,如果我們把這個要求,當成是孩子試探選擇空間的一個行為,是在判斷自己是否能獨自把控時間的一個嘗試,那么我們就不會對孩子有敵對情緒,就會試著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行為。
我們或許能說出:“既然你覺得可以,那么就試試吧。”
無論孩子最終有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孩子都會從中獲得收獲。完成了作業,孩子會認為自己擁有了更大的能力,會更加自信。沒有安排好時間,孩子也會從中吸取教訓。
所以,這些看似叛逆的行為,都是孩子在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的過程。我們不要搞錯對象,不要把我們假想成孩子的敵人。
放松些!壓力,是“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所有的焦慮和壓力,都源自于“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當我們期待的狀態與我們能實現的狀態差距越來越大時,我們就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和焦慮。
比如:我們期望孩子每次考試班里前三,回到家幫我們做家務,聽話又懂事。可實際上孩子考試班里倒數,回到家就看電視啥也不做,天天對我們說“不”。那我們的心情一定會非常糟糕。
可是,如果我們接納孩子,能看到孩子的優點,也能客觀了解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的期望是孩子能達到的,那么我們就沒有那么焦慮,也沒有太大的壓力。
當孩子倒數第一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前進兩名,變成倒數第三。孩子努努力,就能趕上來。那么我們就不會那么痛苦。
“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越小,我們的心情就會越趨于平和。
舉個婚姻的例子:
如果你老公月薪8000,經常出差。可是你期望他能月薪八萬,住別墅,開奔馳,每天回家,對你分外體貼。
懷著這樣的期望,相信你面對你老公的時候,一定是不滿意的,失望的,更看不到他當下的辛苦。甚至,你還想換一個老公。
可是,如果你覺得老公雖然賺得不多,但有不錯的房子和車子,雖然經常出差,但只要回到家也能和你一起做家務,關心你。你對他沒有更高的期望,覺得這一切都挺好的。這樣的話,你能看得到老公的辛苦付出,會體貼他,關心他。也許,有了你的理解,你老公會更加努力工作也不一定。
這種“期望”和“現實”中的差距,會影響婚姻的幸福程度。
育兒上,也是如此。
所以,當我們特別焦慮,特別有壓力的時候,我們要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期望”定得太高了,壓垮了我們也壓垮了孩子?
父母引導孩子走向自信,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足夠好的!
青春期的孩子一直想搞明白的是:“我是誰?我有能力嗎?我足夠好嗎?”
無論他們是用什么方式度過青春期,他們都是在努力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只是在青春期格外重要而已。
所以,我們不要做孩子的敵人,而是要和孩子站在一起,用他的視角看問題,理解他支持他,引導他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讓他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不斷增強孩子在家里、學校和社會的歸屬感、價值感和成就感。
孩子在家里感覺越安全,他們在個性化過程中的痛苦就越少。
最后我想說的是,當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越多的時候,孩子在青春期尋找自己的個性化過程中,經歷的痛苦就會越少。
越開明、民主、懂得彼此尊重的家庭,孩子叛逆的程度越輕,有的父母甚至感覺不到孩子有叛逆的過程。
反之,越溺愛或越控制的家庭,孩子叛逆的程度越重,叛逆的時間越長,家庭矛盾也越多。
所以,發自內心地愛孩子、科學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努力經營好親子關系,這些都是我們在育兒過程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最好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