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孩子成長有三段叛逆期,家長收好)
今天是個暖和的好天氣。我正和老公帶著大寶和二寶在公園玩,突然接到表姐的電話。她聲音顫抖非常急促地告訴我,14歲的外甥參加同學的生日餐,因為飲酒過量酒精中毒正在我家附近的醫院搶救。我讓老公帶兩個娃回家,自己趕了過去,到醫院一看外甥處于昏迷不醒的狀態,護士正給打著氧氣和點滴,表姐則在一旁緊張的踱來踱去,雙手不停的捶打自己,恨自己沒勸住孩子!
過了一會醫生說檢測各項指標正常了,應該沒什么大事,一邊點滴一邊觀察著。表姐帶著哭腔說,孩子要好的同學過生日,提前兩周就接到參加生日宴的邀請了。表姐平時對孩子看管的很嚴從來不讓外甥隨便出去,最近孩子有點叛逆,非常強烈地要求去參加。表姐沒有辦法勉強答應讓去的,去之前還千叮嚀萬囑咐不許喝酒。沒想到外甥居然喝酒喝成這個樣子。打了兩個小時左右的點滴之后,孩子終于睜開眼睛神智清醒了。看著脫離危險的外甥,我和表姐都松了一口氣,看著這個英俊的男孩,我禁不住感嘆,青春期的少年真的是不好管啊。
現在的孩子十四歲左右都開始青春期叛逆,總覺得父母對他們要求太嚴,不喜歡和大人交流。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陪他安穩的度過這個年齡段呢?
一、不要對孩子的態度太強硬。Emily Hutchison是一位來自德克薩斯州的中學教師,她告訴我們:“青少年們總是覺得誰都比自己的父母容易說話,即使是那些特別棒的父母對青少年來說也覺得難以溝通。”孩子忽然之間從原來的懂事小孩變得不聽話了,家長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對孩子的變化感到非常的煩躁。父母會經常大聲的斥責吼叫,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叛逆程度。那么家長過度的怒罵,會讓孩子關上溝通的大門。家長應該試著把焦慮的情緒一點點的淡化,不要對孩子的態度過于強硬,專注地和他談話,耐心的溝通,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的對大人敞開心扉。家長應該試著平靜的對孩子說,有什么事情,我們坐下來好好聊聊吧。
二、循序漸進鼓勵孩子的自主性。《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如果父母認識到并承認青少年有更大的自主性需求,并逐漸放松管制,青少年很可能獲得適當的自主性、成就定向及其他良好適應。如果說家長對孩子過度的監控管制,反而會增加他的逆反心理。像表姐這種情況,就是從小對孩子的管制太過嚴格,孩子特別渴望自由,現在父母越不讓做的事情他偏要去嘗試。所以說應該慢慢的放手,讓孩子有適度的自由和決定權。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提出建議,和孩子平等交流給他指導,讓孩子慢慢懂得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這樣才能夠一點點成長成熟起來。
三、家長要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獨立意識,生理上和心理上并存。而且自尊心特別的強,做什么事情都喜歡爭強好勝,不喜歡被家長和老師管束。家長就要有包容的態度,這是青少年成長中的一個轉折點。多和孩子在一起溝通,讓孩子主動傾訴他的心聲,說出內心的想法。開始孩子可能會告訴父母,自己做錯了什么事情,家長的反應多數都會是批評。這樣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家長說自己在外面的所做所為了。所以,面對孩子的傾訴,家長一定要安靜的傾聽他的心聲,和孩子朋友式相處。但是要堅持原則,不能溺愛和縱容,及時給孩子指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育兒寄語: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平時多溝通交流,希望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