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故事
故事主人公:初三學生一枚,日常在家休息,考試的時候回一趟學校
在我知道這位男生叛逆的時候,大概在他初二下半學期。他的父母跟我說“兒子又離家出走了”、“他想要一輛電摩,因為身邊小伙伴都有了”、“不想去學校念書” … 看似很頭疼的一件事,在青春期里屬于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大多數的問題,還是出在父母過度的溺愛,對孩子百般順從,從小物質上的滿足,父母不定時的情緒波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各方面問題。
為什么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呢?再深入的了解,其實這位學生的父母,本身也是對自我的生活方式比較沒有原則性。無節制的夜宵;白天睡覺晚上熬夜兩三點;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運動爬山散步看書等);其實這也都是我們現在成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種狀態,等到健康告急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然,所謂的問題學生,撇開外界因素,還是由問題父母帶來的影響。與其改變孩子,不如先改變自己。很多父母都帶著“道理我都懂”、“說的倒是容易” 那確實,生孩子是容易的,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既然這樣,那就不要管你的孩子了,一起腐爛吧。
大致總結:
- 與孩子多溝通,時代在變,思想觀念也在變,多了解當代年輕人的想法
- 不要無時不刻把自己是“父母”這個角色當回事
- 你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你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 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出來混遲早會被社會教育,那還不如自己在家把孩子教育好
- 不要把“為你好”“為了你”這種爛借口丟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心理壓力,會感覺是為了父母而活,不是為了自己而活
- 如果事件嚴重性發酵,趁早去看心理醫生
我們都是從小孩兒到大人的一個過程
希望每位青少年都能健康快樂無悔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