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人心,痛!
一名14歲的初中生跳樓喪生!
一則新聞,一名武漢的14歲初中生因為在學校玩撲克被老師請家長。我們在監控里可以看到,媽媽到了學校后,在走廊里對孩子先是一頓怒吼,然后狠狠地打了孩子一耳光。看情況不好,這時老師趕快上前把媽媽勸走。留下男孩在走廊里,若有所思。媽媽和老師離開大概兩分鐘的時間,這個男孩乘人不注意,從教學樓欄桿一躍而下,因傷勢過重被宣告不治。
孩子是人,不是家長的附屬品,被人責罵時會傷心、不被尊重時會憤怒、受委屈了會有恨、不被理解也會有痛。事后媽媽悲痛至極,我想永遠失去孩子的她,也將一輩子背負著無法饒恕自己的負罪感。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家長才是那支畫筆。
一支筆是:陪伴
當孩子癡迷手機的時候,你想想自己是不是曾經為了逃避陪伴的勞累,就把手機扔給孩子,讓孩子隨便玩。
一支筆是:理解
當你的孩子脾氣暴躁滿地打滾的時候,你想想自己是不是只要孩子一哭就滿足他的需要,不愿意用時間、耐心去跟他們溝通。
一支筆是:尊重
當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你想想自己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去創造一個安靜有序的環境。
孩子的問題背后,是什么?家長的缺席、不理解乃至不尊重。
我記得看過一個有關劉稱蓮的采訪。劉稱蓮是“陪伴系列叢書”的作者。就在她女兒學業壓力非常大時,她沒有對女兒進行勸說,而是帶著女兒深夜飛往內蒙古,去實現女兒看流星雨的夢想。凌晨4點,零下15度,空曠的荒原上,一家三口依偎著感受一道道流星劃破黑夜的震撼,給孩子內心最大的支持。也正是有這樣一位媽媽,使這個從來也沒報過任何課外輔導班的女孩兒,最終竟被北大和香港大學同時錄取。
我們要正確看待青春期孩子的行為,多去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身心的發展情況,多去理解孩子們行為背后的原因。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認可和放手,跟孩子一同成長。
1.學會放手
在生活方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我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看到過送大學新生入學的場面吧,兒子在前面兩手空空,趾高氣揚,老子在后面肩抗手提,還那么開心。試問一個孩子都不知道疼愛自己的父母,又會疼愛誰,關心誰,又怎么會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有責任心、有擔當。
2.學會認可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句話并不是告訴我們要一味的沒有目的,沒有方向、任意的亂夸孩子,而是要夸到具體的某一件事情或做某件事情背后的品質上。比如:“孩子,謝謝你給媽媽蓋被子,你這樣幫很棒!媽媽心里感覺很溫暖,因為媽媽感受到了你對媽媽的愛,而你這樣做就叫做關心。這樣他懂得了關心,還知道了這樣別人會感到溫暖
3.學會獨立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電視劇、電影里的“媽寶男、媽寶女”大家應該都見多了吧。試問一個在生活上都沒有判斷力和選擇能力的人又怎么能在事業、社會上做出正確的決定呢?!所以要讓孩子學會獨立,不僅僅是生活上的獨立,更是心理上的獨立。
著名教育家董進宇博士曾說過:每一個叛逆孩子的背后,都有個不肯長大的父母。
生活沒有彩排,也不可能重來,孩子的教育更是不能一拖再拖
快樂教育,幸福成長。
如果父母能放下心中追求完美的執念,擺正心態,多鼓勵,多理解,才能真正地和孩子站在一起,迎接時代提出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