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榮:各位老師,我想問一下,我朋友的孩子今年6歲,男孩,正處于控制期,他以自我為中心,總要大人聽他的,一不高興就打人,不敢打姐姐,經常打爸爸媽媽,這問題如何解決?
小榮:我認為孩子處在幼兒控制期,隨著自主意識的不斷增強,他認為什么東西都是自己的,你拿什么他都說是他的,他不想被別人控制,事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禮貌。此時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允許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家長允許接納后,孩子才能從主管進入客觀,順利渡過這個階段。
小榮:我讓他回想一下,在前期教育中,他是否讓孩子一直聽他的,是否控制欲很強?回想一下孩子的行為,之前是否這樣對待他?孩子可能會通過這種方式引爸媽的關注。這些和之前的教育方式以及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都有關系,請老師一起聊聊看。
小蘭:親愛的分析和引導思路很對。
小蘭:孩子這階段是第一個叛逆期,也是自我意識萌發的階段。
小榮:可是我感覺還缺點什么?想聽聽蘭老師的高見。
小蘭:會表現得不愿意受控制,想爭奪自我控制權。
小蘭:你這個點分析得很好,我也學習了。女兒在我們要求她做什么事的時候會說,為什么要聽你們的,我不想聽你們,想讓你們聽我的!
小蘭:我想起之前和女兒發生的一件事。
小蘭:我帶女兒去理發店理發,她劉海太長了,我強行帶她去。
小蘭:當時她還不到4歲,一路都在念叨不愿意,后來我們強行把她按到那里坐下,讓理發師把劉海剪短了,她照鏡子看到的那一刻,突然爆發了。
小蘭:她掄起拳頭使勁地打我,一邊打一邊喊壞媽媽壞媽媽,我不要你這個媽媽。
小蘭:當時理發店里有不少人,那個時候我滿臉通紅,感覺非常尷尬。
小蘭:這要是兒子小時候,我早就打回去了,還會嚴厲地呵斥他,不許這樣沒禮貌,這樣不尊重媽媽。
小蘭:她雖然小,但她的頭發,她想說了算,她想決定自己的頭發剪成什么樣子。
小蘭:但是對于女兒,我就緊緊地抱著她,任由她發泄情緒。一遍一遍地對她說,沒想到讓你這么不開心,對不起,對不起,媽媽知道了。
小蘭:這個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孩子一直對我拳打腳踢,我把她抱出來,一路上在使勁掙脫我。
小蘭:這種情況下我該不該批評她?
小蘭:都說家長要完全接納允許孩子的情緒,可她這個樣子,如果我今天不批評教育,她會不會不知道錯?以后會不會還這樣?甚至更嚴重?!
小蘭:我相信這是所有家長都會糾結的點。
小榮:剛才那個朋友給我說,他孩子基本算是散養,但還有這種行為,說明什么呢?
小蘭:嗯嗯,你這個問題就要說到了。
小蘭:在回去的路上,我選擇不去批評她,只對她說,寶貝,你剛才都把媽媽打疼了,媽媽有點難過,但一想到你最喜歡媽媽了,還那么用力地打媽媽。一定是你非常非常生氣,非常非常憤怒,對不對?實在忍不住了是不是?
小蘭:聽了這話,孩子更委屈了,大聲哭著說,為什么要讓我剪頭發?我不想剪頭發!我就不剪不剪!
小蘭:一般情況下,我們覺得都這樣委屈自己,給孩子道歉,理解她了,她還有這么大的情緒,大家是不是會想,孩子這么小就這么難管,以后怎么得了?!
小蘭:那時候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和你說的孩子家長對他的感覺是一樣的。
小蘭:我們已經是散養的啦,我們已經很尊重他,已經很包容他了,為什么他卻越演越烈呢?
小蘭:一般的父母都會想,他都打我了!他連媽媽都打了,媽媽都沒有跟他生氣,他還這個樣子鬧,看來不管真的是不行了。
小蘭:所以我們把包容理解接納通通扔到九霄云外去了,開始給他講道理,批評他,甚至懲罰他了。
小榮:嗯嗯,您講得太好了,就是這樣的。
小蘭:同時我們還覺得我已經包容他了呀,一點用也沒有啊,看來這方法對這個孩子不行。
小榮:您為什么分析得這么深入,這么透徹,這么準確地體會孩子的內心?
小蘭:榮子?因為我在這上面吃了大虧,我的老大就是這么養的。
小榮:嗯呢,您再繼續,我覺得您還沒有分享完。
小蘭:是的,你太懂我了
小蘭: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是對的?
小蘭: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問題背后的真相了。
小榮:嗯嗯,期待。
小蘭:第一,對小孩子來說,他生氣憤怒,對別人的攻擊都是無差別攻擊的。不管對方是誰,比他大還是比他小,他感覺到被攻擊,被指責了,就想要還回去。他用激烈的手段,或者罵或者打。家長這個時候往往給他扣很多帽子,像你怎么能打比你小的孩子呢?你怎么能打女生呢?你怎么能打爸爸媽媽呢?這種否定就是認為孩子道德品質有問題,孩子雖然很小,可感覺到我們對他的否定,他會非常憤怒。
小蘭:這里的關鍵點,是他先感覺到被攻擊了才想要還擊。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子,感覺到被對方攻擊了,都會本能的想要回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采用其他的手段或方式,而不是直接伸手去打。
小蘭:所以當孩子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時,我們一定要冷靜下來,去想一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他經歷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首先我們要能看見孩子的委屈。
小蘭:孩子之所以會動手、會不服管束、對別人大吼大叫,都是源于自我保護和防御的本能,這和道德品格,規則意識一點關系也沒有,不要給孩子扣這些大帽子。
小蘭:第二,我們想一想,人往往在什么人面前最容易發泄自己的情緒呢?
小蘭: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
小蘭:我們經常會說,小兒見了娘無事也要哭三場,孩子在我們面前格外調皮搗蛋,在別人面前反而很乖巧。
小蘭:這是因為在我們面前他感覺到安全,是可以親近,可以信賴的,他可以放心地發泄情緒。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愿意對我們發火,發泄情緒,是信任和愛,是瞧得起我們,所以我們要感謝孩子愿意對我們發火,父母也應該為孩子承擔這些的,不是嗎?
小蘭:但是父母不這樣想,覺得孩子一點都不尊重你,父母的權威被挑戰。試想一下,孩子多大?我們多大?我們幾十歲的人了去跟一個小孩子爭輸贏,跟他斤斤計較,贏了很光榮嗎?!證明你比他強就很了不起嗎?我們能夠承載起他的情緒,撫慰他的心情,讓他感覺到溫暖和包容,這才是應該做的。
小蘭:結論是孩子愿意對你發脾氣,一是給你面子,二是給你機會成長。你開心還來不及呢,還好意思跟孩子對著發火?!
小蘭:第三個也就是榮子?剛才說的那一點。
小蘭:在前期的教育中,你一直想讓孩子什么都聽你的,你的控制欲很強,你回想一下他身上的所有行為,之前是否曾經這樣對待他?
小蘭:你怎么對待孩子,他就怎么對待你。你怎么對待你的孩子,他就怎么對待別人和這個世界,就這么簡單。
小蘭:所以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需要成長的是你,而不是孩子。
小蘭:榮子?我講完了。
小蘭:榮子,還有一點,這個孩子在家里是否還有大寶二寶之爭。因為你剛才說過他有姐姐,這一點之前我非常清晰詳細地分析過了,如何處理大寶和二寶之間的關系,建議你的這位朋友多看一看。
小蘭:一切都是因為父母的思維過于主觀,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后的真相。家長常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想的,說的,評判的都對。你完全沒有打破自戀,想要控制全世界。
小榮:哎呀,看了老師的分析,我很震驚,一個小小的問題,短短幾句話,你分析得這么透徹,入骨三分,我很是佩服。說到底父母要看透孩子壞行為背后的真相,做到真正的允許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不斷得到釋放和療愈,一切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小榮:老師說的是父母要從家長的權威中脫離出來,成為能深刻理解孩子,擁抱孩子生命的,真正意義上的爸媽。
點評:其實孩子不管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很難管。因為我們總想去“管”,覺得不管不行,但往往管了以后,沒有什么起色。我們就更加去抨擊否定孩子,更嚴厲地管他,結果把孩子越推越遠。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還不覺得,因為能hold住。等他長大了,進入青春期,之前付諸在孩子身上的,統統都會還給你自己。
所以啊,學會怎么管,比管本身,重要一萬倍!
關鍵是年齡越小孩子,爸媽越不以為然,孩子身上出現了很多問題,還在自我陶醉和自我麻痹,等到問題無法收拾的時候,再付出更大的代價。在這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家庭和孩子能遇到明白的老師[合十][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