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父母管兒子,結果兒子失蹤了7年不見蹤跡。
其實我身邊也有這樣的很多例子,孩子從小都很優秀并且懂得愛父母,自從青春期開始,就不聽話,最后一步步丟失學業或跟父母對立走向歧途。
很多父母把這樣的情況歸咎于孩子叛逆期沒有管教好。
對于這種情況,我其實已經思考很久了,今天忽然通透了很多,寫下來以此記錄,渡人渡己渡有緣人。
結合我自己的感受和成長經歷,我想說,
請把“叛逆期”這種稱呼廢除掉,“叛逆期”應該改名為“獨立意識塑造期”。
“叛逆期”是青春期的代名詞。
青春期孩子典型的改變就是開始擁有自我意識、獨立意識,作為個體的意識覺醒,希望跟父母劃清邊界等等潛意識行為。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不明白的人可以去查查資料。
也就是說,孩子從生理本能上進化為獨立個體——為自己負責的個體,因此會有很多基于他個體意識的自我選擇。
這里面有理智的和不理智的,有本能的也有跟風的。
然而很多家長并不先判斷孩子選擇理智與否,從而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塑造。
甚至很多家長本身認知就存在問題,
但卻單方面認為自己是對的,把孩子所有跟自己不一致的想法和堅持視為叛逆并進行打壓。
當下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孩子有個愛好而學習成績一般,家長為了要求孩子的成績而禁止或貶損孩子的愛好,孩子不聽話就將其視為不聽話、叛逆、不懂事等等。
這只是很基礎的一個指控孩子“叛逆”的例子。
現實生活中,孩子跟父母觀念不一致產生不同選擇,而被指控為“叛逆”的行為數不勝數。
父母因為愛孩子或者自我滿足的想法,企圖將孩子引上他們認可的路徑,并為了抹殺孩子的自我堅持,而對其行為指控“叛逆”,引發孩子的妥協和順從,這其實是典型的精神PUA。
所謂“叛逆”本質不過是父母對兩種觀念沖突的單方面指責。
而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自我獨立觀念的出現,將孩子跟自己不一致的觀念一味賦予負面的標簽,轉化成指責,就是在企圖抹殺對方的自我。
而不是正確引導對方形成健全的自我。
所以父母應該做的,不是用“叛逆”指責孩子,而是用“獨立意識塑造期”這種中性描述替換,更理智對待孩子的自我塑造過程,并引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單純成績好換不來的精神財富寶藏,是孩子立足社會生存、茁壯成長的地基。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很危險。
他是沒有自我的產物,很容易被環境影響。
沒有正確的是非觀、道德觀、善惡觀、邊界感、甚至沒有自我追求,就容易被壞人吸引、被有心人控制、在未來迷失方向……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很乖、很懂事、很聽話、很順從,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他一個人扛起了父母的期待、老師的期待、所有“以愛為名”的期待。
但是他被壓抑的自我,終有一天會徹底爆發。
再堅強的孩子,也會被最后一根稻草壓死。
最后被不負責任的人評價成為“脆弱、沒有責任感”等等。
誰也不曾想,他當初的“叛逆”是在掙扎形成“自我意識”,
沒有自我意識的人,就是一個被操縱的工具人,
他的行為都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活,他沒從中得到好處,沒有感受到自我選擇的幸福,
又憑什么要求他堅強,要有責任感,要珍惜自己,要付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