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養個娃,最操心的不過兩個問題——吃飯和睡覺。
其中娃吃飯又是很多媽媽的“心頭大患”。
十個孩子,九個挑食,當家長的教也教過、罵也罵過,變著法子精心準備,結果轉頭娃不給面子,對著不肯吃的食物嘴都不張一下,真能把人氣壞!
實際上,孩子挑食的根源,可能跟我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我們都在誤區里反復打轉太久!
“怎么就你挑食,你看妹妹就什么都吃……”這是我曾親身聽到的,一個媽媽當著孩子的面的吐槽。
孩子只要乖就不會挑食——這個家長一貫的錯誤認知,耽誤了許多孩子在吃飯這件事上的習慣。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愛吃的食物,簡而言之,沒有孩子是不挑食的。
兒童的味蕾天生比成年人多,所以對味道的敏感度也更高,這也讓孩子會拒絕更多特殊味道的食物。
我們自己吃一些菜,很難感覺到那些刺激的味道,但孩子就能察覺出不同——
沒把皮去干凈的黃瓜、加了許多姜片的雞肉、“不辣”的青椒等等……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嘗不出區別,但孩子是有感知的,他們并非要跟你“杠”,只是真的不喜歡這些食物的味道。
還有一些孩子的挑食動作,只是成長過程中對外的模仿。
我聽一個媽媽講過她正在上幼兒園的兒子突然不肯好好吃飯,拿著勺子在碗里挑挑揀揀,原本都吃的東西也不吃了。
她和孩子爸教育了兒子好幾次,但是他依舊我行我素,最后家長才發現,他并非挑食,只是在模仿。
兒子在幼兒園里玩得很好的一個伙伴吃飯的時候很愛挑挑揀揀,兒子覺得有趣就跟著一起學,把挑食當做一個“游戲”。
很少有家長知道,孩子開始自己吃飯,正是他們自我意識覺醒、想要自己“掌控”的節點。
2歲前的孩子在吃飯上往往比較乖巧,基本是家長為什么他們就全盤接受,但過了2歲,第一個“叛逆期”也紛沓而至。
孩子會通過挑食來告訴大人一個信號——吃什么,我來決定!
這時候我們就不該執著于父母的“權威”,而是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孩子,尊重孩子的口味和喜好。
實際上大部分孩子的所謂“挑食”都沒有到影響營養平衡的地步,在條件允許范圍內保證食物種類的平衡,再擴大可選范圍讓孩子決定吃什么。
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能避免孩子在吃飯上出現“叛逆”行為。
有時候,孩子可能并不是真的不愛吃某種食物,只是在家長的一些行為的潛移默化引導下,漸漸變得挑食。
因此以下這些錯誤行為,家長一定要盡量杜絕:
害怕孩子餓,總是在正餐之間的空隙給孩子準備許多零食加餐,天然就影響孩子正常的用餐習慣,讓孩子不樂意也沒胃口吃飯菜;
以成年人的味覺來判斷孩子的食物,按頭讓孩子吃一些“自己覺得不辣、不苦、不腥”的食物,會讓孩子的反抗情緒更盛;
自以為是地要求孩子“吃多少、怎么吃”,追著孩子喂飯,即使孩子表示已經不想吃,也依舊我行我素,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充滿了負面情緒;
而且這種“填鴨式”喂飯,還容易導致孩子短時間吃進過多食物,導致消化不良等問題,嚴重的還有急性胰腺炎的風險。
有時候孩子對某些新的食物會有天然的害怕,不愿嘗試,就會被家長誤認為是不喜歡挑食。
不妨讓孩子把認識食物當成一種有趣的游戲,由家長帶領,親自去看看食材原本的樣子是如何。
帶著孩子去田間地里,觀察還未采摘的食材是什么樣的,滿足他們的好奇、消除他們的恐懼與不喜;
如果條件不允許,那么就在家附近的菜場或超市里帶娃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吃飯這件事,在孩子成長初期常常伴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對自己的掌控欲。
因此家長不妨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烹飪準備工作中,參與感能讓他們把食用“自己做的食物”當成一種小小的成就。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孩子親自感受食物的得來之不易,人類的天性就是更珍惜自己花了時間精力做的東西。
而且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選擇食材和決定味道,也能滿足他們對自我的掌控欲。
既然孩子熱衷于模仿父母的行為,那父母就有責任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記得在哪里看過一個笑語:家長從不挑食,是因為家長從來不會做自己不愛吃的菜。
在吃飯、挑食的問題上,父母一旦“雙標”,就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為何大人就可以,我就不行?
有時候一頓飯下來,我的筷子就只往自己喜歡的菜盤里動,邊吃飯會不自覺把蔥蒜姜之類的調味品夾出來……
這些平時被我們忽略的壞習慣,給孩子立了個不好的榜樣,孩子總愛跟著父母的行為來學習模仿,等我們發現時,已經變成“挑食娃”。
好好吃飯不挑食,從父母做起,同時也能更好地換位思考,成年人也有不愛吃的菜,何必要控制欲爆棚要求孩子做到“完美”?
養育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會碰上類似孩子挑食這樣細小瑣碎的事,如果我們控制不好情緒,就容易把事搞砸、把事鬧大。
在很多地方看到一些成年后的人回憶小時候被家長逼著吃不喜歡的菜、按頭喂飯,長大后徹底厭惡某個食物或是養成暴飲暴食習慣。
每當這時我都不勝唏噓,我相信很多家長的初衷是要讓孩子不浪費、營養均衡,但最終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只能說,在對待孩子時多一些耐心,不是發泄情緒而是解決問題,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童年。
面對有挑食跡象的娃,我們先從自身開始給娃做個好榜樣。
多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尊重孩子的喜好,在確保營養均衡的底線外,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么。
同時讓孩子能多多參與食物的準備中來,增加別樣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