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上,有一組關(guān)于可愛寶寶的視頻,名字叫:“你家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寶寶嗎?”
不到12月大的寶寶,輕易的就能被寶媽逗笑,露著兩顆牙齒,笑的十分治愈
在看視頻的時候,下面有好多這樣的評論:“我家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個小可愛,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神獸’了!”
寶寶們到底經(jīng)歷了啥,為啥就從一個小可愛,變成了寶媽口中充滿遺憾和嫌棄的“神獸”呢?
這個分界線,大部分是從寶寶2歲開始的。
2歲對孩子來說,是個重大的階段,也是寶寶第一個叛逆期。
在這個叛逆期里,寶寶真的讓寶媽頭大到不行:完全琢磨不透寶寶的哭鬧,到底因何而起,要因何而終。
一個寶媽在寶媽群里說:“寶寶要吃橘子,看他剝不開皮,就剝開給了他一瓣兒,結(jié)果哭的不行。”
更讓寶媽痛苦的是,寶寶想要完整的橘子,再給他一個,結(jié)果孩子還是在哭,說就要原來的那一個!
你說這能咋辦,寶媽想上手打的沖動都有了。
為啥孩子在2歲的時候,這么叛逆?
在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四個階段中,2—7歲的寶寶,有著這樣的特點:
寶寶進入智慧發(fā)展階段,思維已表現(xiàn)出了符號性的特點;
寶寶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點;
寶寶尚且沒有獲得守恒的概念;
寶寶仍舊存在泛靈論的思維。
每個成年人都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這樣的階段,盡管我們不記得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當我們對世界一無所知、充滿探索精神時,帶給我們父母的那些痛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是這樣,因為不懂、不了解,所以在面對新鮮事物(對寶寶來說,周圍的一切幾乎都是新鮮事物)時,再加上年齡特點,會給父母帶來很多麻煩。
然而,孩子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時刻,卻恰恰是孩子成長的關(guān)鍵時刻。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引導(dǎo)和耐心,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寶藏”:
在寶寶2歲左右的時候,寶寶非常自私
寶寶在這個年齡段,常常表現(xiàn)的十分小氣,甚至在面對父母的時候,也不愿意分享,讓父母很傷心。
這是寶寶正處于物權(quán)敏感之中。
在《奇葩說》中,薛兆豐教授提出人的三個本能,也是孩子常常掛在嘴邊的三個詞:more(更多)、mine(我的)、no(不)。
這是人的本能,孩子從出生就會,在2歲自我意識萌發(fā)的時候,更是達到了巔峰。
在面對孩子的自私時,父母可能會走兩個極端:強迫孩子去分享、讓孩子完全不用分享。
這兩個方式都是不合理的:
強迫孩子去分享,會讓孩子對“我的”概念變得很弱,還會因此對父母失去信心;
讓孩子完全不用分享,則會讓孩子變得自私,維持本能,卻沒辦法在社會中立足。
所以,在面對孩子“自私”的行為時,父母要懂得引導(dǎo)孩子去分享:
比如說孩子在沙地里玩一個玩具的時候,父母可以引導(dǎo)孩子跟其他小伙伴共同玩一件玩具,讓孩子體會到,與人共享一件玩具也能得到更多的快樂。
在寶寶3歲左右的時候,寶寶非常犟
在寶寶3歲左右會有一個“執(zhí)拗敏感期”:對自己認定的事情,不做不罷休。
這常常讓父母一場痛苦,更加痛苦的是在這個階段,寶寶不僅有“執(zhí)拗敏感期”,還有“自我意識敏感期”、“占有敏感期”、“追求完美敏感期”,再加上上面提到的寶寶的年齡段的意識特點“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點,會讓一件簡單的事情變得十分難辦。
就像上面提到的:孩子吃橘子,要求媽媽還他一個完整的,而且還是原來的那個。
這就是因為在孩子心里,他要的就是原來的那個橘子,而且執(zhí)拗的特性上來,會讓父母怎么哄都哄不好。
這時候,父母應(yīng)該給孩子更多耐心,做出相應(yīng)的處理方式,給孩子講道理:
①給孩子更多的耐心
當父母被孩子“不可理喻”的要求鬧的心煩時,其實孩子自己內(nèi)心也十分的煎熬、痛苦,需要父母的安慰和呵護。
父母要理解孩子痛苦情緒的合理性,不要一味的否定孩子,認為孩子就是蠻不講理、就是在給父母惹麻煩。
當父母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理解的時候,在養(yǎng)娃的過程中,也會少點負面情緒。
②做出相應(yīng)的處理方式
如果孩子要求一個“已經(jīng)不存在了的完整橘子”,那么父母可以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面。
如果孩子在商店門口,執(zhí)拗的想要一個玩具時,也可以先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
但是,對于這種可以實現(xiàn)的“孩子的執(zhí)拗”,父母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給予滿足或拒絕。
不要一味的縱容孩子,也不要一味的拒絕孩子。
③讓孩子盡量理解其中的道理
當孩子轉(zhuǎn)移了注意力之后,父母可以在晚上或者其他孩子情緒穩(wěn)定下來的時候,跟孩子說“媽媽只是想幫你把橘子的皮剝開,如果你不喜歡,下次可以直接跟媽媽說,媽媽會滿足你。”
不過“講道理”這件事情不要太晚,太晚再講,孩子已經(jīng)忘記,對孩子的教育意義不大。
當然了,寶媽認為孩子變成“神獸”,不光是“要原來那個橘子”這種不講理。
在這個階段中,孩子還有“扔東西敏感期”、“涂畫敏感期”、“邏輯思維敏感期”、“社會規(guī)范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
這些敏感期撞在一起,對父母來說是麻煩,對孩子來說確實飛速認識世界、建立規(guī)則和與人相處方式的關(guān)鍵時期。
孩子終將脫離父母,成為獨立的人,這段時間父母對孩子的耐心、理解和引導(dǎo),不排斥孩子的獨立思想,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