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懲罰在家庭教育當中
非常重要
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詢師柏燕誼,這次課我們講的是:家長該如何實施懲罰。
懲罰這個詞一說出來,大家都會覺得特別可怕:不是說要鼓勵式教育嗎?
但很多家長已經(jīng)知道,當孩子出現(xiàn)的一些狀況時,應(yīng)該給孩子更多積極視角的呈現(xiàn),給孩子更多的贊美,給孩子更多的表揚。然后要減少對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懲罰,以避免對孩子自尊心的傷害。到底懲罰給孩子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我們該怎么樣在孩子的一些行為上給予懲罰,這個懲罰應(yīng)不應(yīng)該有呢?在這里,我想跟家長們探討一下。
所謂的懲罰就是,在行為的過程當中設(shè)置一個邊界。
比如說,如果我們借東西有借有還,那就可以去借,但如果你只借不還,你就會被起訴,這就是懲罰。如果你說:我喜歡,我要靠自己的努力買喜歡的東西,那就沒問題。但喜歡就偷偷拿過來,那就叫偷,然后公安機關(guān)就會讓人坐監(jiān)獄,這也是懲罰。
所以,懲罰是幫助孩子建立自己行為的一個邊界,我們說,如果對孩子沒有任何懲罰的話,那孩子就沒有這種邊界感,沒有原則,沒有敬畏,就會沒有自己行為的一個自我控制。他就有可能會被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懲罰。
所以家庭教育當中,適量的懲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02
關(guān)于懲罰
家長必須要知曉的三條規(guī)則
懲罰不意味著體罰,有很多家長認為,懲罰孩子就是我打他罵他,是不是只有這個叫懲罰?其實不是。
我們說懲罰是什么呢?懲罰就是剝奪孩子的快樂感,以此讓孩子知道自己在行為上的邊界。
比如,孩子今天做了什么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說了什么不應(yīng)該說的話,所以今天看動畫片的時間會減少,這個星期的零花錢會減少,這個暑假原本要出去玩的時間要有相應(yīng)的減少……
這就是以剝奪孩子的快樂,作為懲罰他的一個方式,而不是說打他罵他或者體罰,讓他抄100遍作文等等。
單純的打罵,或是用體罰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感覺自己在自尊、自信這些方面有一些創(chuàng)傷。但如果他這個行為過界了,你就要在其他的讓他高興的事情上去減少這種快樂,來完成一個相對應(yīng)的懲罰。
那其實這個孩子是為自己的行為做出了代償,而不是孩子會遭受到被打被罵這種羞辱性的懲罰。這個懲罰對于孩子來說,具有警戒作用,而創(chuàng)傷型傷害會少很多。
所以,懲罰不代表體罰,這是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我們要知道的是,懲罰在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是幫助孩子設(shè)定行為邊界的。
那第三個我們要知道的是什么呢?就是什么時機去懲罰。
我們反復說,孩子都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不懂到懂事,從不會變會,從不熟練到熟練,這是一個孩子正常的發(fā)展過程。
很多孩子都是先通過看、觀察,來完成自己學習的一種方式,我們叫模仿。他先看,看會了,再有樣學樣的去做。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孩子,看完之后去做,他沒有做到家長想象當中的好的狀態(tài),那怎么辦呢?是不是就意味著他需要被懲罰?
其實這時候,我們需要去引導和教育孩子,而不是說他一出現(xiàn)錯誤,我們就要給予一個批評一個懲罰,那樣的話,會讓孩子不敢去嘗試他不會的東西,不敢去嘗試和挑戰(zhàn),突破他自己的一個能力和狀態(tài)。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讓他去學習一個新的事物的時候,如果出錯了,比如,孩子去學習怎么收拾屋子,但他在這個過程當中,把一個花瓶打碎了,那這個行為有沒有必要去懲罰呢?家長可以去思考,因為如果你要是懲罰了的話,那孩子就會覺得:哎呀,太可怕了,那我以后不干了,不干就不會出錯。
其實這是我們教育和引導孩子的一個很好的契機。
但如果這個行為他反復出現(xiàn)的話,也就是第二次第三次打破瓶子的話,那就是孩子沒有仔細認真和小心,我們就需要從孩子的零花錢里扣一些錢作為賠償。
凡是第一次犯的錯誤,我們不要立刻給孩子進行一個懲罰,但是呢,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一定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不要等孩子犯了錯,才告訴他那是不對的,這是不應(yīng)該的。
比如,我們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不能打人,罵人,不尊重別人,不能破壞不屬于我們的東西等等。這些原則性的東西,其實不用等發(fā)生了,再去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我們應(yīng)該提前通過講繪本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通過家里做游戲的方式,通過家庭角色扮演的方式,或者是我們看到別的小朋友發(fā)生了什么,然后我們?nèi)椭⒆铀伎迹e一反三,用這些的方式,提前在孩子還沒有出現(xiàn)這類的行為時,就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是不被允許的,這是不應(yīng)該的。而不是說發(fā)生了之后再如何如何。
所以如果因為一些原則事情的錯誤,比如他打人,如果我們不提前跟他去有這樣的一個設(shè)置的話,那他第一次打人難道家長不懲罰嗎?那就不對了。
這是一些原則性的可預(yù)見的事物,而不是孩子的能力在提升、嘗試突破自己的事,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些可預(yù)見的、原則性的事情,家長應(yīng)該提前有設(shè)置,如果這種設(shè)置被突破了的話,那第一次也應(yīng)該完成一個懲罰。
所以我說的這個懲罰,看起來就是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提前設(shè)置,非原則性的自我挑戰(zhàn),自我去成長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一些錯誤,家長就應(yīng)該給更多的引導,耐心的指導。
這個規(guī)則就是非原則性的。成長型的、學習型的錯誤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不宜直接實施懲罰。這樣做很容易就讓孩子退縮,他就不愿意去嘗試和挑戰(zhàn)新的事務(wù)了。
03
家長運用粗暴的懲罰方式
本質(zhì)是因為偷懶
懲罰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它既是必要的,又是非常技巧的,有很多的家長頻繁的去使用懲罰的手段和教育的方式,其實是因為懲罰會讓人害怕,然后恐懼就會讓人服從。
很多家長因為偷懶,會選擇一些不好的懲罰方式,因為家長一懲罰孩子,孩子怕了,家長懲罰孩子以后就不敢犯錯了,所以這些家長就會比較頻繁的使用那些方法,這種時候,不是因為孩子內(nèi)在的自律,內(nèi)在的懂事,內(nèi)在的理解,而是因為孩子害怕被懲罰,所以才變成了一個行為的規(guī)范。那這時候,其實就變成了一種壓制,這種壓制讓孩子因為怕懲罰,所以他不做那件事。
那等到了他青春期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一打他,他站起來的比你都高半頭,你就不能再去用這種方式了,你的懲罰手段不好使了,所以這時候孩子不怕了,他就肆無忌憚了。
他以前壓抑的很多東西就會一下子爆發(fā)出來。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為什么有的青春期孩子對抗性那么強,就是因為家長在去面對孩子原本不需要頻繁地被懲罰的時候,由于缺乏耐心、技巧,缺乏對孩子的理解、包容和接納,而讓孩子以恐懼自律的方式,表現(xiàn)一種順從和聽話懂事的狀態(tài)。
其實聽話懂事,與因為恐懼而表現(xiàn)出來的順從,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狀態(tài),但看起來好像都差不多,所以這個時候,家長要去懲罰孩子的話,一定要知道懲罰孩子的后果是什么。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對孩子的行為指導,可能也是家長對自己有一些偷懶,有一些放縱,有一些投機取巧的方法吧。懲罰就是這個最容易偷懶的一種方法。
家長面對孩子要不要去執(zhí)行懲罰和該怎么去理解這個事情,我們要接納孩子更多的弱小、不完美,你越接納孩子的弱小、不完美,你就越能包容、承受孩子犯錯誤的一種狀態(tài)。
而不會因為孩子犯錯了,你就恐懼,然后就害怕孩子以后的前途如何如何,就會立刻給予一個懲罰,那樣的話,其實就會出現(xiàn)頻繁地懲罰。
作為家長,我們給孩子一些鼓勵、欣賞、贊美,是教育的必然的手段,但是給孩子的行為邊界一些設(shè)置,那所謂的設(shè)置就是懲罰,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一定是要獎懲分明,而不是說,只有獎勵或只有懲罰,那樣的話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都很容易造成他比較偏執(zhí)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在面對孩子的一些表現(xiàn)時,家長越多的理解、接納,跟孩子相處的過程就會越輕松,也會越趨于少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